【R:閱讀原文】片段選自《在腦袋一側猛敲一下》
如果一個人只需要表明一種想法,他通常會提出“有把握的想法”,而不會去試一試提出不那么容易被采納的意見。這種狀況無法為創造性想法的產生提供理想的環境。我告訴他們提高創造力的一種途徑是
尋找第二種正確答案。
第二種正確答案,盡管它可能不合常理或離奇古怪,卻經常恰恰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所需要的。
找到第二種正確答案的一個技巧是,改變你思考問題時的提問方式。
例如,有多少次你聽到有人問“答案是什么”、“這是什么意思”或“結果是什么”。這些人都在尋找一種答案、一種意義、一種結果,而那就是他們得到的全部——只有一種。如果你訓練自己去提出有多個答案的問題,如“有哪些答案”、“有哪些意義”、“有哪些結果”,你會發現人們就能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并提出一種以上的想法。這一點正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萊納斯·鮑林(LinusPauling)所說的那樣:
獲得一個好想法的最佳方法是擁有很多個想法。
你可能不會用到所有這些想法,但在你大量的想法中,肯定有一些是有價值的。
這就是為什么職業攝影師在拍攝重大題材的時候總是拍很多張照片的原因,他們可能會拍20張、60張,甚至100張。他們變換曝光時間、照明設備、濾色鏡等等,因為他們知道在他們拍攝的所有照片中,只有幾張能夠捕捉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對于創造性思維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
為了得到一些好的想法,你必須想出很多種來。
【I 原文解讀】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一對一的問題,問一個問題只需要一個標準答案,而回答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慣性的回答“有把握的想法”,而不去試試提出另一種可能。這種慣性的問答思維,不利于創造性想法的誕生。
而提高創造力有一個途徑:尋找第二種正確答案。第二種正確答案可能是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的,但是它有恰恰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所需要的。
而尋找第二正確答案有一個技巧:改變你思考方式時的提問方式。
前面講到的慣性問答思維,大多數都是單向性的,一個問題指向一個答案。例如:“答案是什么”、“這是什么意思”或“結果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在單向的尋找一種答案、一種意義、一種結果,所以對應得到的全部——只有一種。
而改變提問方式,就是訓練自己去提出有多個答案的問題,例如:“有哪些答案”、“有哪些意義”、“有哪些結果”,這樣的問題就能讓被問的一方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并提出一種以上的想法。與此同時,你也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樣的答案。
有時候這些答案不一定都能用到,但是,當我們開腦洞發散性去思考問題的時候,創造性思維模式自然會開啟,而往往有價值的想法就在其中。
【A1 相關經驗】
217年年初的時候,我定了一個考本科的目標,只為了學好英語,一開始我信心滿滿,去做題去背單詞去看書,結果堅持了2個月,結果在一次英語作文考試的時候,就被單詞、試題……難住了,然后這個計劃就一直擱置了。
那時候的我沒有認真思考過,我想考本科的初衷是什么?是為了文憑?為了學好英語?還是為了用英語交流?初衷不明確,學習方法不切實際,是這個計劃流產的原因。
【A2 怎么應用】
2018年的來了,在提計劃的時候,想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一、2018年想從事什么?我做的這個計劃對我想從事的工作有什么幫助?
二、有真正的愛好有哪些?哪些可以為我帶來真正人生的價值?這些價值可以通過什么途徑換取?
三、我的人生定位是什么?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能從事什么職業?
大開腦洞,天馬行空給出這些問題答案,然后再做昨天的R7列表。
2018年一定更好。(>^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