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星球 - 第十一篇 20160811
一提到“打人”和“挨打”,幾乎是每個家長,每個娃都會經歷的愁人事兒。
哦,不不,是家長的愁人事兒,至于,孩子愁不愁,還真不一定。
聽過一句至理名言,開篇先借來分享:不打人,或是不曾挨過別人打的童年,都不是真正的童年!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議?
其實現實也許的確如此,童年原本就是打打鬧鬧的...
但必須承認,對于這個話題,一直都備受爭議,各方觀點不一,也很容易造成父母的困擾與混亂。期待我的文字能夠有幸與您產生共鳴~
(補充一點,大家如何識別最適合自己的那些觀點方法呢?
? 那就是:問問自己內心的感受。
? 如果讀過之后,你會感覺釋然,可以讓自己不再糾結,那么證明,這樣的觀點和內容是適合你的,它契合了你內心原本的價值信念;
? 而如果讀過之后,反倒令你越發糾結,那么,請暫時放下它。無論它正確與否,此時此刻,它對你都是無用的。糾結、沉溺于此,只會讓自己和孩子都難受。)
我們來看看孩子“打人”的幾種典型情況:
1,天然的攻擊性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種觀點,認為嬰兒先天就帶有攻擊性的,這是小嬰兒擁有活力和能量,并且渴望拓展、釋放自身能量的一種表現。越具有攻擊性的寶寶,越健康。
而小嬰兒的能力所限,他們的這種攻擊性基本是無害的,對他人不構成任何影響,只是孩子天然的一種活力表達。
此時,如果嬰兒的“攻擊性”被允許,不會激惹父母的強烈反應,孩子就會內在整合這些能量,并初步擁有了一個很好的自我認知,他們會認為這個充滿了能量和活力的自己是被愛,被接納的。于是,這些能量就是無害的,可以自然流動的。
因此,如果父母看到小寶寶,對你揮拳、蹬腿,抓握、拉扯等等的動作,無需過激反應,眼中看到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小baby就好。
2,社交的小動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會觀察到,很多孩子會常常,毫無征兆的去“打人”,打完了可能自己還樂呵呵的。
很多這類情形,其實只是我們的小寶貝,在逐漸學習社交的過程中,希望引起他人關注,渴望與他人建立連接的一種方式而已。
他們毫無惡意,就如同,我們成人,如果我很喜歡你,可能就會很想過去和你拍拍肩,拉拉手是一樣的。
再大一些的孩子,還會將打鬧、肢體沖撞作為游戲的一種形式,男孩們而尤其如此。我們以為人家在打架,其實人家玩的正high呢。
這個時候,成人的斥責,會給這個本質友善的動作貼上了邪惡的標簽,讓孩子驚惶無措。甚至有些孩子會順應標簽效應,從此就真的學會了打人。“哦,原來這就是打人啊,你說我打人,好吧,那我就真的打給你看~”
其實一些懂一點兒童心理的父母,對待這件事情,原本沒那么緊張,真正讓他們緊張的是:“挨打”孩子的家長的反應!
如果此時,對方家長也了解孩子這些行為的原因,也會比較釋然,這對于兩個孩子和雙方父母就真不是個事兒了。
但如果對方家長不明就里,面露不悅之色,或擺出了一副挑釁,斥責,鄙夷你如此“縱容孩子”的架勢。這真真會令到很多父母難以招架呢。
一個建議送給面對類似困擾的父母:
1,替孩子向對方道歉,道歉的目的不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做“錯”了,而是因為,我們很抱歉,讓對方家長感覺不舒服了。
2,將自己的孩子抱離/帶離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彼此理念不通,湊的太近只會爭端不斷,矛盾升級。
3,拒絕的肢體語言
還有一些孩子呈現出“打人”的動作,只是要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拒絕/不接受而已。
“打”回去,只是一種肢體語言,就是在告訴對方“不可以”。
這往往是孩子一種本能的肢體表達,卻容易被父母誤會為“攻擊對方”。
這時候,父母仍然無需上綱上線,只要平靜的告訴孩子:“這樣可能會弄疼弟弟,你可以告訴他,你不想這樣。” 就好了。
4,情緒的宣泄
如果孩子是因為強烈的情緒,而通過打人來“泄憤”,來表達自己強烈不滿的情緒,那么,這才是父母最需要關注,并且最需要幫助孩子的一種情形。
此時,作為父母,可以中斷孩子的行為,并且傾聽孩子的情緒,例如,“能感覺的出,你真的是氣壞了,真想好好教訓對方一頓呢...”(傾聽需要跟隨孩子的情緒狀態,亦步亦趨的理解孩子的感受,此處話束僅為舉例。)
我們的確不鼓勵孩子以“打”的方式來助推情緒。
而規范行為,制止打人的方法,不是指責,不是命令,不是威脅,更不是一巴掌扇過去,對孩子以牙還牙。
而是,暫時中斷+有效傾聽。
孩子會通過我們的中斷行為,理解到,打人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同時,孩子會因為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深深的理解和接納,而開始回歸理智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OK,面對孩子“打人”,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家娃會是那種情形呢?
正確理解孩子,根據不同的情形妥善應對,才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好父母!
篇幅所限,原本計劃再聊聊孩子“挨打”,我們父母該如何是好,看來又要下一篇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