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里都見過這樣的“超人”。他們總能早上5點起床,每天跑步5公里,讀書學習1小時,除此之外,還能把工作和家里搞得妥妥當當。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種流行的看法是:
也就是說,這些“超人”的關鍵特質,在于他們的改變決心和自控力,而這些普通人都很難做到。
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把形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的期望,寄托在決心和提高自控力上,完全努力錯了方向。
改變的決心,對于一次性的行為改變的確有作用,但并不能足夠支撐形成習慣需要的持續改變,而自控力的作用,也相當有限。
這些在常人眼里,過著苦行僧一般生活的超人們,面對飄香的巧克力蛋糕,讓人上癮的吃雞游戲,似乎總能在強大自控力加持下巋然不動;而對于常人看來非常困難的任務,比如在冬天凜冽的清晨跑步,或是不管多累,每天進行的睡前讀書學習,卻似乎不需要特別努力就能堅持下來。
但如果被問起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他們會一臉迷茫的說:
“誘惑在哪? 我怎么沒看到?” “每天都跑步讀書,不做的話反而覺得不習慣了呢”
這不是實為驕傲的謙虛。這些“超人”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他們的“成功秘訣”:一方面在環境中設計屏障,讓自己目力所及,根本看不到壞習慣的誘惑;另一方面,讓好習慣的實施非常容易,變成一種自動的下意識的行為。
這種環境設計的本質目的,就是增大實施壞習慣的"摩擦力",減少好習慣的“摩擦力”。環境摩擦力的設計,是形成習慣的關鍵。
習慣養成:自控力和決心都靠不住,控制摩擦是關鍵
1,自控力靠不住
很多人都認為,優秀的人都是自律能力很強的“超人”。那么人的自控能力,到底如何?
心理學家Daniel Wegner做過一個白熊實驗。受試者被要求不要在腦袋里想到白熊。
實驗不難,你不妨也試一下。現在,想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想“白熊”。
感覺怎么樣?
不管你怎么努力,“白熊”這個簡單的念頭,都像個魔咒一樣在腦子里揮之不去。并且越想不去想它,越難擺脫。
這個實驗清楚的說明,人的自控力并不那么靠譜,有時候越想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反而越強烈。
2,改變的決心也靠不住
前面提到的另外一個流行的看法是:沒有養成習慣,是因為缺乏改變的決心。
意識上的改變,的確可以在短期內影響行為,但長期的持續改變,僅有決心和意識很難支撐。舉個例子:
問問身邊的人,有多少人知道多吃水果蔬菜的重要性? 這大概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健康部門花費巨額資金,對全民進行健康教育,倡導每天5份水果和蔬菜。
“每天吃5份水果和蔬菜,是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
“5份一天,5份一天
我們都知道這樣健康
水果和蔬菜是好東西
健康的方式是5份一天”
由國家出錢,以上這首蔬菜水果健康歌,在電視臺長期滾動播放。
10年過去了,效果如何?
意識到水果和蔬菜重要性的人群比例,從8%上升到1/3,但真正做到的人呢?10年前是11%,10年后還是11%。到今天,這個比例甚至有更低的趨勢。
僅有改變的決心和意識,很難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那么,習慣養成的關鍵是什么?
3,爆米花實驗:習慣養成關鍵是控制“摩擦力”
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Wendy Wood設計的爆米花實驗,很好的揭示了習慣養成的關鍵因素。
Wendy招募了一批習慣邊看電影,邊吃爆米花的受試者,在電影院里觀看電影,同時提供一星期前做好的爆米花給他們。
經過一個星期的存放,爆米花早就不香脆了,但這些受試者居然還是吃下70%: 雖然后來被詢問爆米花的味道時,他們一致覺得難吃,但不知為何,一邊吃著難吃的爆米花,腦子還沒來得及反應,手已經尋找下一顆爆米花去了。
習慣的力量就是這么大。Wendy所在團隊的研究發現,在人們每天的行為中,有43%都在自動駕駛模式。換句話說,在我們每天做的事中,有近一半的事情都沒有經過主動思考。
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Wendy教授引入了“摩擦力”變量:讓受試者改用自己更不方便的那一邊手來吃爆米花,也就是說左撇子用右手吃,右撇子用左手吃,結果受試者似乎換批人,基本沒人再吃難吃的爆米花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改變?
換手的不便,增加了行動中受到的摩擦力,有了這點摩擦力,人就更容易停下來想一想,而不是完全在不受控制的自動駕駛模式中。
換句話說: 摩擦力可以影響習慣。行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就越容易進入自動駕駛模式,越容易形成習慣。反之,行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就越容易讓意識參與進來,使人脫離自動駕駛模式,打破習慣。
養成好習慣, 需要減少摩擦力;改掉壞習慣,需要增加摩擦力
習慣的運作原理清楚了,如何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也就有了行動指南。
1,好習慣養成: 讓行動容易且有趣
讓行為容易且有趣,就能有效減少摩擦力,讓人養成好習慣。西雅圖的“不可抗拒樓梯”,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西雅圖的Bullitt中心,是個六層的建筑。和很多辦公樓一進門就能看到電梯的設計不一樣,一進入大樓,首先映入了眼簾的是一樁開闊的樓梯。
這個樓梯有個好玩的名字,叫做"不可抗拒的樓梯”。
設計師說,設計這個樓梯的初衷就是為了吸引大家多走樓梯,少乘電梯。事實上“不可抗拒樓梯”也確實名副其實,據統計,Bullitt中心有2/3的人每天都走樓梯。
設計師是如何做到的呢?
換句話說,他讓走樓梯這件事變得容易又有趣,減小了行動摩擦力。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不可抗拒樓梯:
前面提到的Wendy教授,一直有長跑的習慣。兩個兒子出生之后,她有好幾年都苦于不出時間來跑步。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顧娃或是有朋友拜訪,只有早上的時間最合適,但早上起來跑步的習慣很難養成,直到她想出了絕招: 穿著運動衣和衣而睡。不用在腦袋不清醒的時候,把自己拉起來,穿上運動衣,讓跳出溫暖的被窩容易很多。
之前我家飯桌上擺著餅干桶。三歲的女兒飯點不好好吃飯,總嚷嚷要吃餅干:其實別說小朋友,就是我也經常明明吃飽喝足了,還要再打開盒子來兩塊餅干。自從我把餅干桶撤下,換成了洗好切好的水果盤,全家吃水果的量直線上升。
2,克服壞習慣: 加大壞習慣的實施難度
在心理學家Sabine Doebel,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了自己如何戒煙。
Sabine之前在溫暖的美國南部居住,總是戒不了煙,很苦惱。搬來加拿大后,冬天零下20度的氣溫,法律規定公共場合不能抽煙,如果要抽,就要離大門口6米之外才行。一想到在那么大冷天里,需要頂風冒雪才能抽煙,她就再也沒抽過,煙也自然而然的戒了。
在生活中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壞習慣冬天:
減少好習慣“摩擦力”的三個小竅門
1,樂趣和獎勵要及時
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好習慣不容易養成,但壞習慣養成卻很容易。這是因為很多壞習慣,能在實施時迅速產生大量多巴胺。例如吃巧克力帶來的滿足感,刷手機緩解無聊或焦慮。而健康飲食,每天運動等好習慣卻很難帶給人及時的反饋——即便長遠看,這些習慣非常有益。
基于這點,如果能給這些“無聊”的好習慣,帶來及時的樂趣和獎勵,將會大大減少摩擦力,有助于習慣養成。
比如,我一般在家附近的小公園跑步。但居住在加拿大,每年都有時間大雪封門,沒法在外面運動。我平時基本不看電視,但為了激勵自己在跑步機上跑步,我給自己定了規矩:只有在跑步機上跑步才能刷劇。如此一來,無聊的運動變成了一件讓人很期待的事。
如果我給自己設定的獎勵是跑完一周才能吃頓大餐,獎勵的頻率就不夠及時,不利于習慣養成。
2,跟已有習慣串聯起來
我先前沒有用牙線的習慣,后來開始規律看牙醫,被批評教育,只牙刷還不夠,還要用牙線和漱口水。
用牙線的習慣很容易就養成了,因為我在刷牙之前串聯上用牙線的習慣,而刷牙是個我閉著眼都能完成的習慣。
但漱口水習慣的養成,就難多了。因為用完漱口水,半小時內最好不要喝水,開始的時候,我把用漱口水的時間安排在睡覺前,但總是忘記,或者就是很困了不想下床。直到我改變了流程,把用漱口水安排在刷牙之后,用漱口水的習慣就和刷牙的習慣串聯在一起,每天兩次,再也沒忘記過。
3,利用提示,讓養成習慣變得容易
利用業余時間寫作的人都知道,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每天抽出時間寫作非常不容易。很多人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少打擾的時候完成,我習慣在晚上。
每天晚上,我給大寶蓋好被子,說了晚安,關上門,來到書房,打開電腦,然后開始我每天的寫作。
大寶對我說晚安,成了我每天寫作時間開始的一個提示。每當聽到這個提示,我就讓自己來到電腦前坐下來,至少寫作5分鐘。只要寫了前面5分鐘,后面的半小時就變得非常容易。
結語
有句話說,我們先成就習慣,然后習慣成就我們。
那些優秀的讓人望塵莫及的“超人”,靠的并不是過人的決心和自控力,而只是掌握了養成習慣秘訣的普通人。如果說意識在形成習慣里有作用,那么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你設計周圍環境的摩擦力。
減少摩擦力,養成好習慣;增加摩擦力,改掉壞習慣,優化占據你每天一半時間的自動駕駛模式,讓這段時間靜悄悄的產生復利,你成為別人眼中的超人,就只是個時間問題。
---
除非聲明,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Echo,坐標北美,供職于世界500強的職場老司機,分享職場和成長干貨。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