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怎么管理自己的精力?
我們都接觸過每天總是精神煥發、目光如炬,走起路來箭步如飛的人或者做起事來聚精會神、效率過人,工作事業就像開了掛一樣這樣的人,這種人在崗位上一般都是能手或者是領導。今天咱們聊一聊影響我們工作狀態的“精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認知吝嗇
我們先認識一個名詞叫“認知吝嗇”,它通常指的是人們在思考和決策時,傾向于使用較少的認知資源,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這種傾向可能會導致人們忽略或低估一些重要信息,從而做出不夠理性的決策。例如,當人們面臨太多的選擇時,他們可能會采取一些簡化策略,如選擇最常見的選項或者根據第一印象來做決定。
我們很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都教育我們,應該養成好的習慣,要有好的態度,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件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更依賴直覺、喜歡“拍腦袋”,遇事奉行“差不多就好”的原則。說到底,還是我們會本能地節省自己的認知能量。聰明人只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不輕率、不放棄,反復權衡,不怕浪費精,而在那些小事情上,并不是太計較,這其實就是我們本能地在進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較。
認知吝嗇還可能導致人們在學習新知識時采取一些不夠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當人們閱讀一篇文章時,他們可能會選擇只閱讀標題和摘要,而忽略掉文章的細節部分。這種學習策略可能會使人們對新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從而限制了學習效果。
“精力”這個詞最早出自《漢書·匡衡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意思是說匡衡家里很窮,白天幫人在地里種田,沒時間看書,到了晚上還要去借,你也可以說偷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我們課本里面鑿壁偷光就是說的這個事。
該怎么產生充沛的精力呢?
先記住這個公式:好的精力=充沛的體能+積極正面的情緒+隨時可以聚焦的注意力+明確的意義感。
咱們一個一個說。首先精力的產生和體能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體能是精力的基礎,好像就是汽車發動機的馬力一樣。因為現在的醫學發現,體能好,尤其是心肺能力特別突出的人,大腦的供血、供氧、供糖都會更好。因為人在運動的時候,耗氧量和能量的消耗都大量地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身體分泌大量的激素,比如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
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給大腦提供充分的氧氣和養料,并且清除代謝的廢物。所以大腦的工作效率也高,長時間地工作更不容易疲勞。體能和我們的健康狀況、飲食選擇、運動習慣、睡眠質量都有關系。
我們知道,大腦的工作最需要的兩種原料是氧氣和葡萄糖。在運動的過程中,血液循環中的氧氣和葡萄糖都會上升,讓大腦的代謝加快。尤其是有氧運動,效果更好。
第二就是情緒。這個在前兩天專門聊過,不清楚的小伙伴請出門左轉《如何利用積極情緒提升工作效能》。情緒對精力的影響,應該不難理解。比如說早上起來遇到一件特別開心的事,心情大好,一天都覺得自己精力充沛。如果早上起來遇見一件不爽的事,覺得很窩心,一天都覺得不爽,干什么事都沒有心情。現在心理學有大量的證據證明,情緒對人的記憶力、認知力、決策力都有影響。
第三是注意力。注意力能夠讓我們的精力有一個有效的輸出,創造出有效的結果。提出過心流理論的心理學家米哈里曾經說過,注意力是我們擁有能夠自主控制的最重要的資源。?它如同我們的大腦與外部世界建立的一條通道,能夠塑造世界,也反過來塑造我們自己。沒有注意力的精力就好比是空轉的發動機,無法輸出能量,人的意識也沒有辦法得到成長和塑造。
最后是意義感。還記得許三多的活著的意義嗎?意義感是人活著最高的追求,是驅動我們做事的底層邏輯,是人生的操作系統,是精力的最終源泉。尼采說:“知曉生命的意義,才能夠忍受一切。”有意義感的人,就像航海的時候能夠看見燈塔,開車時能看見路標,會在生命中迸發出巨大的能量,產生持久的精力。
醫學上甚至發現,生活中有意義感的老人,患阿爾茨海默綜合征的風險比沒有意義感的要低58%。很多老人甚至大腦出現了病理性的改變,但卻一直不發病,沒有癥狀。所以在我們精力管理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意義感。
結合我們前面聊的“認知吝嗇”和精力產生的四個條件,我們就可以通過有效地管理個人精力和資源,可以避免認知吝嗇的影響,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作為管理者要格外注意盡量減少員工被打斷的情況。因為人的工作狀態,最開始的時候效率低,它需要一個啟動,啟動完會達到一個較高的狀態,在較高的狀態上維持一段時間后,人就會累,效率就會降低。如果這個過程中間被打斷,就需要不斷地重新啟動。
管理者一定要熟悉這個規律,盡量為員工創造一個不經常被打斷的工作環境。后面有機會專門聊聊充沛的體能、積極正面的情緒、隨時可以聚焦的注意力、明確的意義感這四個方面,每一個都非常的重要,并且能給我們認知和工作帶來可管收獲。
你對自己的精力管理有什么經驗或知識分享,歡迎一起討論。
(書童寒不冷)
參考資料:
[if !supportLists]1.?[endif]得到app《寧向東的管理學課》《怎樣成為精力管理的高手》;
[if !supportLists]2.?[endif]百度百科“認知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