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也有大熊貓?這可能是很多人首次聽到秦嶺大熊貓的第一反應。雖然我一直生活在秦嶺腳下,對這個也不是很清楚。直到我看了白忠德教授的《大熊貓我的秦嶺鄰居》這本書,才知道秦嶺是我國大熊貓分布區中緯度最高的,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秦嶺大熊貓是大熊貓的重要種群。事實上,早在1958年,當時還是北京師范大s學教師的生物學家鄭光美院士和他們的團隊就在秦嶺發現了大熊貓的蹤跡,并獲得了皮毛、頭骨等物證。但由于特殊原因,這一研究成果1964年才發表在復刊首期的《動物學》雜志上,在科學界引起了轟動。
60年過去,秦嶺大熊貓怎樣了?
“秦嶺大熊貓更萌,因為從解剖學上看,秦嶺大熊貓的頭骨平均要比四川大熊貓的頭骨短四分之一,因此秦嶺大熊貓頭骨短、頭圓,更像貓,四川大熊貓更像熊。”陜西省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原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雍嚴格為記者介紹了兩種大熊貓的差別。“另外,四川大熊貓的牙齒顆粒小,秦嶺大熊貓的牙齒顆粒大,牙床寬。還有一個是毛色,四川大熊貓上胸部是白色的,腹部是白色,下腹部毛桿是白色、毛尖是黑色,秦嶺大熊貓胸部是深棕色、腹部是棕色、下腹部是棕白色。”在大熊貓的棲息繁衍中,秦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一只圈養的單身漢,秦嶺大熊貓幾乎都是野生的。而四川臥龍保護區的大熊貓基本都是人工繁育的,四川電視臺有時都得到秦嶺拍攝大熊貓在野外活動的影像。經過綜合對比,秦嶺在生態等多個方面更具優勢,所以學術界把秦嶺稱為“野生大熊貓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
2005年,秦嶺大熊貓亞種被世界承認。但是,這一亞種遠不如四川大熊貓知名,佛坪保護區也不及臥龍保護區受關注。被發現60年后,秦嶺大熊貓依然是寂寞的,就像他們的守護者一樣。
岳壩保護站位于佛坪保護區的外圍,離西安有差不多8個小時車程,其中一半是盤山路。在這里,見到人比見到動物還稀奇。4月底的一天,岳壩保護站突然來了很多人,扛著秦嶺大熊貓的主食巴山木竹,在保護區的空地開種。張振華事先得知這些竹子都是微博網友們捐的,但具體怎么個捐法,他還不清楚。但有人來免費種竹子,他很開心,跟著忙活了一下午。
這天的竹子來自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微博共同發起的熊貓守護者行動。跟支付寶的螞蟻森林類似,參與活動的用戶可以在微博上養成虛擬竹子,根據線上虛擬竹子的種植情況,結合大熊貓棲息地的自然條件,微博將捐贈相應款項,并與中國綠化基金會一同在陜西林業廳的指導下,在秦嶺等地種植真實的竹子。
啟動不到半年時間就取得如此佳績,讓中國綠化基金會副秘書長許新橋很是激動,“我們將首期項目地選擇在了陜西省的秦嶺地區,在這里開展大熊貓棲息地的植被重建,特別是通過竹林的廊道建設,恢復大熊貓的棲息地,很有意義”。貴為國寶,大熊貓的處境并沒有公眾想象中樂觀。2012年啟動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中,調查人員在海拔1500米至2000米的區域內翻山越嶺,走遍了設置樣線的秦嶺大熊貓棲息地,發現各棲息地之間缺少連接的大熊貓走廊。很多歷史人為原因,導致秦嶺大熊貓棲息地被割裂,不但影響大熊貓種群之間的交流,也縮小了大熊貓活動范圍。恢復大熊貓走廊,保護促進各個大熊貓種群之間的交流,對保護大熊貓意義重大。而且在許新橋這樣的環保人士眼里,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并不只是保護這一國寶。“大熊貓是旗艦物種,因為它像一面旗幟吸引大眾對保護的關注。”許新橋說:“大熊貓還是一個傘護物種,因為它的棲息地也是中國森林特有物種最集中分布的地區,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就是保護了其它物種的未來。”????理解了這一點,就更容易理解以大熊貓出名的佛坪保護區為什么也是金絲猴的樂園,這些碧眼金毛的小精靈們活躍在山間林地,甚至不怵與人接觸。保護區里還有羚牛、豹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另有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3種,高等植物1580種,野生動物260多種,有“天然動植物基因庫”之稱。它們的生存狀態,都依賴這片森林。“再過幾年,這些竹子就會變成綠色家園,呵護這些深山里的國寶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