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織大樓(The Interlace)OMA前合伙人奧雷舍人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
由建筑大師薩夫迪根據撲克牌的外形設計,造型新穎獨特。55層高的塔樓頂層的泳池設在橫跨酒店三座塔樓的空中花園,是奧運會泳池長度的三倍,高度為650英尺(198米),是這一高度下世界上最大的室外泳池。泳池的特殊設計令水體看起來仿佛延伸至視野的盡頭。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國際環保建筑設計獎)
由CPG設計的大樓擁有許多有趣的曲線因素——與眾不同的弧形屋頂草坪、景觀花園和幕墻。這些特點賦予大樓特殊的吸引力和透明度,使建筑外形更加豐富,并具有感官深度。
藝術學院大樓突破了傳統的結構形式,有三個相連的樓體和一個下沉式廣場組成,還有一個人工瀑布池。波浪形屋頂從地面升起,建筑立面使用了玻璃幕墻和清水模板強,十分醒目。清新自然的風格和層層遮陰的結構,使大樓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周圍的景色。
屋頂的設計極具挑戰性,CPG和Trop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一起合作設計了屋頂花園。由于屋頂上設置了生態草皮,所以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就能抵御新加坡炎熱的氣溫。屋頂的植被需要土壤作為生長媒介,但是大范圍的覆蓋土壤會加重大樓結構和地基的負擔。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設計采用了特殊的植被系統,使用一層又薄又輕的火山巖砂培育草皮。整個屋頂剖面近150mm厚,同時還配有水分汲取層,不斷向草皮根部供應水分,大大減少了灌溉的頻率。
新加坡最高祖屋Pinnacle Duxton(2010年世界建筑節慶大獎及2010新國總統設計獎)
是新加坡首個超過50層樓高的公共房屋,有七座住宅大樓,共1848個單位;連系各大樓的高空天橋,也同時提供獨特的娛樂和社區活動空間。
達士嶺祖屋的主要特點是在于高密度住宅的公共空間塑造,連接七座組屋的空中花園,讓公眾既可利用來休閑,又可鳥瞰市區景色。達士嶺把公共空間移至20樓以上,展現了如何在高密度城市進行規劃的新思維。
紐頓軒豪宅Newton Suites(WOHA設計,獲得了高層綠色住宅獎)
出自著名建筑公司WOHA之手的紐頓軒憑其綠色環保建筑設計,成為08年首屆“空中綠意獎”的四個得主之一。該公寓有座當地最高的常青藤墻,青翠的攀藤植物從低層樓一路攀到第36層樓。公寓的停車場、游泳池也都種植了花草樹木,再搭配空中綠化,使公寓的綠色面積比占地面積高出30%,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馬來西亞建筑師楊經文設計,高層綠建筑得獎作品)
Church St. Mary of the Angels圣瑪利亞教堂(WOHA事務所)
教堂建在一座坡地上,有祈禱大廳和墓室組成,祈禱大廳建于地面,墓室結合景觀建于庭院下方,大廳朝向庭院的主立面是落地的大面玻璃,玻璃與玻璃的交界處形成交角,富于變化。這樣的立面設計最大化的解決了采光問題,白天基本不需要開燈,并且可以很好地享受庭院的綠化資源,模糊了室內外的邊界。
碧山社區圖書館(2009年度芝加哥文藝協會和歐洲建筑藝術與城市研究中心聯合頒發的國際建筑設計獎)
圖書館的兩大特點其一就是彩色的盒子裝飾出的主立面,每個懸挑的盒子都是一個閱讀和討論空間,并且都已經被孩子們占領了;另外一個特點是集中在建筑一側的交通空間,四層通高并且也有彩色盒子懸挑出來,形成一個步移景異的空間效果,非常有趣。
Iluma商場(WOHA事務所設計,SIA-GETZ亞洲新銳建筑獎)
Iluma大廈是一座集娛樂零售為一體的商業中心,位于新加坡著名的Bugis街區,現在是一個指定的藝術,教育和娛樂區。設計師將線性結構與曲線形的結構搭配一起形成鮮明對比。直線元素的部分體現在停車場,零售區和電影院,以及表演空間,同時曲線形的結構包括小型的零售空間及娛樂活動空間,以及蜿蜒的小道。
Vivo City怡豐城(日本伊東豐雄設計)
出自世界級日本建筑大師伊東豐雄(Toyo
Ito)之手,也是自然主義派建筑家在本地的第一個作品。伊東豐雄將活動和流動的概念,融入空間與鋼筋水泥結構里,他說:“我要讓游人在shopping的時候,感覺如在海上揚帆一般?!?/p>
整個建筑的結構不是以層層樓面切割空間,而是空間與空間銜接成流線的體驗。來往人流有如水里飄來游去的魚兒。
烏節路ION Orchard Shopping Mall
IONOrchard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場地的歷史背景,設計師將其比喻為一枚掉落在果園里的種子,并在這里生根發芽。入口處如波浪般起伏的天棚,由幾根形似樹干的立柱支撐,而由玻璃和金屬框架構成的錯綜復雜的模塊狀天棚表面,則來自于樹冠紋理的啟發。
螺旋橋(澳洲Cox Rayner+新加坡61 Pte 2009聯合設計,獲2010世界建筑節大獎)
螺旋線人行橋位于新加坡河上游地段,連接新加坡城市既有CBD和新的濱海地區。設計概念是將橋體彎曲,形成一個拱形,目的是為了使橋身流暢地連接河道兩側的人行大道。設計還能使橋體在中心位置與另一個橋體的人行道相連。橋體輕盈精致,呈現出雙重螺旋線結構。這種形式形成一個由玻璃板面和穿孔鋼鐵定義的蓋頂結構。結構的形式高效,同時生成一種沿途的移動感。推薦晚上去欣賞亮燈的橋,很美。
碧山公園(新加坡Dreiseitl事務所獲2012世界建筑節大獎)
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推出活躍,美麗,和干凈的水計劃(ABC計劃),除了改造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和干凈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還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閑娛樂空間。并提出了一個新的管理可持續雨水管理的水敏城市設計方法。碧山公園是ABC方案下的旗艦項目之一,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為碧山公園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標識。嶄新、美麗的軟景河岸景觀培養了人們對河流的歸屬感,人們對河流不再有障礙,恐懼和距離,他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水體、河流,他們開始享受和保護河流。
公園周圍的河道和運河等最初是為緩解洪澇災害而建的。經改建后即能服務大眾,又對周圍生態環境有益,還能增加加冷河的容量,有利于當地生物多樣性發展和生態保護,同時將混凝土河道與河流本身更完美的結合。
BRAS BASAH地鐵車站(WOHA事務所)
此地下工程位于新加坡歷史保護區中心,因此需要在設計時盡量不破壞此地區的景觀,而這與利用地面視覺景觀來為“地鐵族”增加短途旅行的體驗成了一對非常棘手的矛盾。設計師用了非常簡單的設計策略輕而易舉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涵水玻璃天窗作為地鐵站屋頂的同時,也被設計成景觀元素。設計努力為在區域行政中心上班的“地鐵族”和參觀者創造歡樂的氣氛,把它看作映景的水幕還是沉沒的天窗,隨欣賞者的心情。地鐵站與博物館位于同一軸線,形成的大片空地成為了通向博物館、大教堂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圖書館的市民廣場區。
樟宜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美國SOM設計)
3號航站樓是專為應對客流高峰而建,采用鋼和玻璃結構,地面有四層,9公頃的樓頂橫跨售票、出發、抵達區域。航站樓最令人稱嘆的特色之一是頭頂的照明調節系統,由玻璃天窗和數千塊鋁制百葉構成。白天,由傳感器驅動的百葉會限制直接射入的陽光,讓室內布滿散射光線。夜晚,百葉將燈光反射出去,以保證統一的照明效果。這項精密技術不僅降低了照明和制冷成本,還平添了一絲美感。
整個機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花園,其景觀設計曾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協會ASLA2009年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