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老秦的一篇文章,正合適現在的自我管理:
秋葉PPT的故事:
秋葉當初PPT并不厲害,因為一份5000/6小時的演講邀請,他接了并馬上行動:
1、把當前行業高手們的博客全部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2、覺得好的文章馬上動手全部模仿一遍,
3、有那么一個禮拜每天看和做10個小時以上的PPT。
(曉亮總結:市場化輸出倒逼輸入:向高手學習+馬上行動,快速成長+100小時定律)
不滿足于一點一滴的思考,而是一開始就搭建一個整體的框架思考,把自己的心得加以結構化、體系化,變成了一個(曉亮總結:自己的,葉老師也如是,搭建自我系統,而非單純模仿)分享版本的PPT作品《如何成為PPT高手》,放到了網絡上。
第一,隨著成長,眼界會變化;
第二,隨著行動,會產生新的發現和可能性;
第三,隨著時間,科技、環境和生態總在變化。
你的閱歷、知識、眼界在變化,所以你的規劃經常也隨之變化;
你行動的結果,會引出新行動 開始進而繼續行動;
這個時代的更迭、顛覆越來越快,所以你的規劃經常變的也快。
「成長的ABCDE法則」: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其實做不到一下子看到E。
大部分人成長路徑的真相是,你不達到B,你不知道繼續可以通往C,如果不實現C,你開啟不了D,沒有D的完成,你瞄準不到E……
所以,或許你不是因為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你開始了,才能有機會變得很厲害。
很多人總覺得成長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真相其實往往是這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三點:
第一,放下玻璃心和完美主義
有些小伙伴總覺得一定要極其牛逼才出手,等著等著越拖越久,最后沒有機會出手。
而有些小伙伴在一些方面積累并不足,但他愿意認真積累、輸出,積累名氣,結果項目越來越多,刺激越來越多,頭腦越逼越活,結果反而業內承認他了。
市場有時候就是這么不講理。
第二,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這些局限下,做不出未來規劃、職業規劃時,不妨先做好自己的能力規劃,生活規劃,眼界規劃,這樣才可以用不確定性對抗不確定性。
當這些東西積累越多,達到一定的量,可能就會引起質變,通過動態調整,越走越清晰,今天的行動不一定今天變現,大多給未來埋下伏筆;當下所有的事是做給現在老板用的,同時也是做給下任老板看的。
所以對于很多人來講,不必在原地瞎迷茫,非得把自己規劃的金光燦燦才能出發,開始行動,隨著行動調整行動,你會發現很多副產品,走著走著,花就開了。
第三,小步試錯,快速迭代
說狠點,低成本犯錯機會能加快你的成長,所以在初期撒開歡兒去嘗試去犯錯,把得來的經驗用到未來工作上換成錢。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復盤。
這個道理并不難理解,但很多人實在不知道自己在做完一件事之后該總結點什么。
最能立竿見影的方法就是列清單或畫表格,做完事情之后根據清單或表格倒逼自己去總結,慢慢將復盤的結構化思維融入自己的大腦。
比個人復盤更難的是團隊整體的復盤習慣,因為要批量復制,傳送經驗。所以BetterMe大本營為什么能運營好那么多城市營?并不是一個人的成就,而是一旦有團隊做一次實踐,就有一次寶貴的經驗總結并共享學習,所以團隊進化很快。(加強!加強!加強?。?/p>
你覺得遙遠的路徑可能是最近的,而你以為的捷徑很可能是最遙遠而痛苦的,總盯著看不清的遠處想一蹴而就,或惶惶不可終日,這樣的狀態反而成為你痛苦的負擔,想要擺脫掉卻又不能脫身。
與其如此,不如小步快跑,不斷精進,在行動中發現可能性,走著走著,花就開了——你不必等到很厲害才能開始,而是你開始了,才能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