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女性日常就是:四個男人不能啪,養個兒子不回家。
這不,剛和四個野男人談完一場說蘇就蘇的氪金之愛,馬上又陷入了佛系養兒的《旅行青蛙》。
這款簡單的小游戲,已經火爆到杜蕾斯都開始借勢做海報了。
和青蛙不同,杜杜海報里的主人公(是誰你懂得)一直在計劃,從未出過門。
這樣一想,貌似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啊。
為了更好地理解青蛙為啥能刷屏朋友圈(其實,還是為了能跟周圍的少女們更愉快地搭訕),我也養了一只小呱。
這種狀態怎么形容呢,大概是“想不到我一個平平無奇的老光棍,背地里竟然還有個兒子要養”。
這么一想,頓時覺得自己一貫猥瑣的形象,瞬間偉岸起來了呢。
沒有一點點防備,就做了單身媽媽
《旅行青蛙》游戲本身其實沒啥,就算看不懂日文,大致能了解規則:收割院子里種的三葉草,拿去換青蛙的衣食住行。
所有的蛙爸蛙媽,其實只是旁觀者的角度,并不能直接決定青蛙下一步會做什么。
劇情設定就這么簡單。
但不知道為啥大家總把青蛙默認為自己兒砸,我倒覺得養青蛙,明明更像養男人啊。
你老公男朋友不一個德行嗎?
啥都不干,能在床上坐著玩一天手機。
拿本書出來看一會就困了,還嘴硬說沒困。
一天到晚就知道吃,零食都陣亡在他肚子里。
出去也不知道干啥了,玩個幾天音訊全無,回來就帶點火車站前買的土特產回來哄哄你。
換個物種,你們就不罵是渣男了?
話又說回來了,問了一圈周圍玩《旅行青蛙》游戲的,還有為數不少的男生。
給出的原因,聽起來也蠻有道理的。
有人是覺得小青蛙好像年少離家、獨自在外求的自己啊;
有人是因為周圍妹子都在玩,自己也要養一個,一方面跟妹子們有談資,另一方面凸顯自己有愛心(您想多了);
還有就是純跟風殺時間,排遣一下自己無處安放的父愛……
畢竟養蛙才知父母恩吶,希望今年被逼相親、催婚的各位,有青蛙傍身,再也不怕各種春節沖擊波。
原來戲精家長,才是我的真正人設
為了科學養殖,各位蛙爸蛙媽甚至自己建群,每天簽到打卡。
你兒子出去玩了嗎?
你兒子給你寄明信片了嗎?
你兒子交到新朋友了嗎?
然后各自炫耀一下:
我兒子給我帶特產了!
我兒子朋友來看他了!
我兒子出門旅游好幾天了,還沒回來,不會遇上這個怪蜀黍了吧!
我兒子寄給我的明信片上還有他的(疑似)女朋友!
就想問你們,你們這么搞,和之前自己diss過的家長群里的戲精家長,有什么不一樣?
不是養蛙后,成了性冷淡,而是……
估計遠在日本的那個游戲公司,自己都沒有想到這款游戲漂洋過海,會引爆中國的社交網絡。
還有博主通過游戲佛系養蛙的尿性,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不過一想到,這個游戲是日本人做出來的,會引發這種聯想也不奇怪。
畢竟日本雖然盛產AV,但是性冷淡也是全世界聞名的。
據厚生省統計,普通日本成年人的性生活,平均一年四十次。
這樣的頻率算下來,差點因為性冷淡而滅絕的大熊貓,都比他們熱愛交配。
比起3500字長信,請系統先給我配送一個孩子爹,蟹蟹。
很多人出來哭訴,自己是佛系養蛙家長——養了小青蛙之后連性生活都不想過,半夜都會不自覺摸手機,看看兒子旅行回家沒。
硬要把自己沒有性生活這事,怪到青蛙身上,我也真的不忍心揭穿你們: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們心里就一點數都沒有嗎?!
你們是養青蛙之后才沒性生活的嗎,你們是本身沒有性生活,才閑到養青蛙的好嗎?
至于這只萌系小青蛙為啥會成為2018年的第一個網紅,各路大神紛紛出馬,從社會分析到國民精神面貌、在分析到游戲產業鏈。
你們真的是過渡引申了。
為啥一款看起來無聊、實際也挺無聊的游戲,火成這樣?
很簡單的,就兩個字:跟風。
別人都玩,如果我不玩了,那說明我“不時髦”了,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了。
這種心態,不是很常見么。
而且熱度這東西,隨時都會煙消云散的,甚至他們本身就是煙消云散的一部分。
時間軸再往前推,陰陽師沒火過嗎?
王者榮耀沒火過嗎?
微信跳一跳沒火過嗎?
戀與制作人沒火過嗎?
結局不都一樣么。
非要在《旅行青蛙》這種簡單游戲中,挖掘什么深度,本來就是緣木求魚的心態。
因為我們就生活在淺薄之中啊,為什么非要在一款月經游戲里尋找意義呢?
偶爾享受下淺薄不好嗎?
不說了,我要去給兒子準備草蛋餅便當了。
最后,作為戲精家長,給大家放張我兒子高清正臉的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