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樹電影,看一部電影,聊一段歷史。??
此系列主要包含三種電影:1.新片影評。2.70-90年代國產老電影連環畫。3.冷戰電影。
將保持盡快但不定期更新。
勃列日涅夫的任性
本片屬于【冷戰電影】話說在1965年,美帝的飛船要上天!這邊廂惹怒了一位英雄漢,他的名字叫蘇聯!彼時正值冷戰的高峰期,蘇修美帝各執東西方陣營之牛耳,酣斗不休。而蘇聯剛剛經歷了政治大地震,1964年10月,觸動了蘇聯利益集團的總書記赫魯曉夫在一場政變中下野。其后,勃列日涅夫同志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老勃剛上臺不久就面臨棘手的問題,在關乎兩個陣營的太空競賽中,美國太空計劃咄咄逼人,率先宣布于1965年3月發射載人飛船升空,并進行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行走!而蘇聯一方對于太空行走還沒有準備好。
勃列日涅夫坐不住了,如果在國際上的太空競賽中失分,對于自己國內剛剛上臺的地位是很不利的。要知道,之前人家赫禿在臺上的那些年,咱蘇聯可是次次領先,從沒讓美國人超過去的。于是,老勃給蘇聯航天計劃總設計師謝爾蓋.科羅廖夫下達了死命令:必須趕在美國人之前實現太空行走!
本片的故事就此拉開了序幕:
科羅廖夫是蘇聯宇航事業之父,國家英雄。之前蘇聯在太空競賽上對美國取得的一系列勝利,都是在他的領導之下取得的。之所以他有這樣高的成就,和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分不開的。他接到命令以后,摒棄了所有其他和此任務無關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太空行走。還費心找來了功勛飛行員阿里克謝.萊昂諾夫,和帕維爾.西爾貝耶夫。
但是時間給的實在太緊張,科羅廖夫心里清楚,這樣升空的危險性極大,幾乎等于是讓兩個宇航員去送死。
但是形格勢禁,不得不上,再說,如果真的違拗勃列日涅夫的指示,就算不死在太空,在地上也好不到哪里去。科羅廖夫自己就是從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所以他和列昂諾夫哥倆都能想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只能是硬頂上,如期升空!
(青年和老年時期的列昂諾夫)
結果這二位宇航員是吉星高照,列昂諾夫成功進行了太空行走!他在太空遛彎兒的畫面通過電視轉播給了全世界。勃列日涅夫同志親自打來電話,和太空人聊了幾句。這個動作大有深意:一面體現總書記對宇航員的關懷,另一方面是故意做給全世界,特別是美國人看。這是一種矜持的炫耀,你們懂的。
列昂諾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鐘,本來一切順利。沒想到宇航服突然膨脹,導致他身體繃直,沒有辦法回到太空艙。不愧是萬里挑一的高手,關鍵時刻,他放掉宇航服里面的部分空氣,讓自己返回艙內。但是如此一來,本來是應該腳部先進艙,變成了頭部先進艙,沒法關閉艙蓋。雷昂諾夫再次冒著生命危險放氣,命懸一線之間,總算關閉了艙蓋。
禍不單行,之后的太空艙內又發生了供氧系統事故和返回過程中的著陸點偏差。在整個過程中,軍方為了保住蘇聯的面子,多次提出拋棄宇航員的方案。這其中科羅廖夫展現出高尚的品質和承擔責任的超人勇氣。是他一直力排眾議,盡最大努力,不放過一線希望,也要讓兩位宇航員返航。
最終,靠著堅持與勇氣,當然還有一些運氣,太空行走終于大功告成!比美國人只早了不到兩個月!雖然這其實是蘇聯宇航事業的余暉,不久他們就將被美國人趕超,但是這次勝利畢竟是勝利。它讓勃列日涅夫同志總算渡過了執政初期的艱難時刻。他的這次魯莽賭賽算是贏了!
(謝爾蓋.科羅廖夫)
太空競賽的邏輯有人認為太空競賽是一種互相斗氣搞宣傳,勞民傷財的不理智行為。在實際表現上,這么說確有道理。但是這種說法忽視了冷戰的本質。冷戰本質上是一場以核子武器的戰略平衡為基礎,以保持相互摧毀為后盾,以低烈度和代理人戰爭為表象的意識形態戰爭。
冷戰這一詞的中英文完全對應,冷戰在英文里就是“Cold War”,所以翻譯上也沒什么歧義。這里的冷,指的不是相對于熱戰的冷,因為冷戰中也有熱戰,比如越戰和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之所以說它冷,是相對于核子戰爭和世界大戰而言的冷。在核武均勢的情況下,世界大戰和核戰爭打不起來,所以用冷來指代。但冷戰卻又實實在在是一場戰爭,它是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和世界觀的殊死搏殺。
在這樣的對抗邏輯下,哪一種制度發展得好,取得的成就高,就能夠對對方的基本盤造成傷害。于是,一切發展,包括經濟建設和科技水平,甚至藝術與體育水平,都被詮釋成制度的產物。換句話說,東西方兩個陣營之間的任何對抗和競賽,在這種語境下都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一部分。因此上,蘇聯固然輸不起太空競賽,美國人也照樣輸不起。之前加加林上太空之前,美國人也是不緊不慢的。而一旦這個“人類第一次”被加加林搶走,肯尼迪總統也馬上不淡定了,立即拍板了“阿波羅登月計劃”。
所以此次太空行走雖然是勃列日涅夫的莽撞拍腦袋決策,但是卻符合冷戰邏輯。事實證明,“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這個第一如假包換,無可替代。在蘇聯人成功之后不到兩個月,美國人的“雙子星座4號”發射升空,也進行了太空行走,但是和蘇聯人的第一次比起來黯然失色。就算時至今日,人們記住的“天際行者”也是阿里克謝.列昂諾夫、帕維爾.貝爾西耶夫,和他們乘坐的“黎明2號”。這就像當初人類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被世人所熟知,而第一位上天的美國宇航員則籍籍無名一樣。爭的就是這個第一!
太空競賽20年:雙雄之爭
謝爾蓋.科羅廖夫
這部電影的主角,除了兩位蘇聯宇航員,還應該包括總指揮科羅廖夫。片中著力描寫了他的高尚品質與擔當。實際上,科羅廖夫也當之無愧是蘇聯宇航之父。他原本就是航空科學家,可惜30年代大清洗時期被投入西伯利亞勞改營。
二戰勝利前夕,他被召回莫斯科,開始著手研究火箭。之后成為了蘇聯宇航項目的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他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力壓美國宇航局20余年。在他的領導下,蘇聯囊括了早期航天事業中所有的“第一”: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張月球背面照片、第一位女航天員等等。本片中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是科羅廖夫的最后一個“第一”,雖然未必是他的本意。
在太空行走之后不到一年,科羅廖夫因為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不得不入院搶救。因為早年在勞改營中被毆打導致下顎變形,搶救時關鍵的氧氣管無法插入,最終不治。科羅廖夫生前由于保密不為人所知,死時卻備極哀榮。他的名字載入了 人類太空探索的史冊!
美蘇太空競賽從某種角度說可以說是兩個“罪犯”之間的競爭??屏_廖夫固然是勞改犯出身,而他的對手,美國主導航天探索的則是二戰納粹德國的V-2火箭之父,馮.布勞恩。他本身是德國陸軍上校、納粹黨徒,他設計的V-2造成了大量平民的死亡。這樣一個惡貫滿盈之徒,美國人卻是千方百計擄去做了航天火箭專家。當然,也別光說美國人邪惡,蘇聯當時也試圖去抓他來服務,可惜被美國人先下手了而已。
在科羅廖夫活著并將多項冠軍一一收入囊中的時候,布勞恩并不知道他這位蘇聯對手的存在。布勞恩由于身份尷尬,又被美國同行針對(郭德綱老師說的真有道理: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一直郁郁不得志,處處被蘇聯人搶先。
科羅廖夫去世之后,馮.布勞恩再無對手。在他的主持下,美國設計出了“土星5號”運載火箭,于1969年將美國宇航員送上了月球,徹底打了一場翻身仗!在這之后,蘇聯追趕無望,而雙邊關系趨于緩和,開始了國際空間站的合作,太空競賽告一段落。這20多年間,恐怕是人類科技進步最快的一段時候,而這東西方的宇航雙雄,也在不知不覺的較量中成就了對方。
(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美國館展出的月球石塊)
全人類的勝利
太空競賽有些像高手比拼內力,全憑實力,無法假借取巧。而到了展示成果的時候,孰高孰低,更是一目了然。比如說小時候放暑假,同學去了北戴河旅游,我沒去過,所以開學以后就只有聽人家吹牛的份。去過就是去過,沒去過就是沒去過,假裝不來。所以,當美國人1970年在大阪世博會上亮出了阿波羅11號從月球帶回來的石塊時,旁邊的蘇聯館也只能干瞪眼,沒有就是沒有。無論蘇聯人展出多少巨大的飛船火箭都無法掩飾這一失敗。
美國人在后期反轉趕超了蘇聯,贏得了競賽的勝利。然而,沒有早期蘇聯人的巨大成就與優勢,單憑美國人自己,也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而最終,冷戰成了過眼云煙,美蘇為了爭霸和意識形態戰爭所引發的太空競賽,到最后成了全人類探索外太空的勝利?。ㄍ辏?/p>
歡迎大家關注,轉發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火狐一號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