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去景邁山,我們在芒景村的桑第(諧音)家喝茶,他抓起一大把毛茶,塞了滿滿一蓋碗,洗茶,出湯,利落而隨意。那是才曬干不久的古樹普洱,滋味清新霸道。我們在茶藝課上所學的水溫、投茶量、沖泡時間這些看似嚴格的條件,在茶山,當地水泡當地茶,從小開始的泡茶習慣,這些規矩有種一下失效的感覺。標準和規矩有人定,亦有人打破,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性情相異,真正喝茶的時候隨性自在就好了啊。
? ? ? ?桑第帶我們去壓茶,晾茶的屋子是一層依坡而建的木樓,敞亮干凈。屋子里堆了好些各家各戶送來的毛茶,“這個茶做得認真”,他指著其中一袋茶葉說道,我問:“怎么知道認真不認真呢?”“你自己來看看”,他從兩個不同袋子里各抓了一把茶葉,一把的條索非常完整,另一把能看到有些葉子揉破了,形狀不太好。他說,茶葉外形的完整關系的不僅僅是漂不漂亮,也是影響茶湯是否清澈的一個因素,如果在揉捻的過程中破碎的葉子多了,茶湯就非常容易泡渾濁,苦澀味也會重,看毛茶的條索,就知道做茶的人用不用心了。
? ? ? ?探訪茶山之前,我所關注到的多是茶的風雅,有茶人、茶癡、茶修,以茶為媒介,實踐一種自我實現的生活方式。接觸到茶樹、茶農、茶商,其實茶也是一些人的衣食之源,雖然不關風雅,但是對茶的認識更為親切實在。
? ? ? ?芒景村視野開闊,據說連綿的群山后面就是緬甸,小玉姐家的廚房在二樓,窗外就是翠竹群山。我們圍坐在竹編的圓桌旁吃飯,嚼著才采摘下來的鮮嫩茶葉煎雞蛋,喝著鮮茶土雞湯,還有小玉姐的老公自己烤的包谷酒,火塘里有柴火的噼啪聲,窗外太陽將落,霞光盛極。小玉姐說,她們采茶忙的時候就在茶地里吃飯,帶上一瓶乳腐醬,采下來的茶葉就可以直接沾醬吃啦。
? ? ? ?邊境的群山里,一片片高高低低的茶樹,散落的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村寨,茶就是這里的人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并熱氣騰騰存在著的生活啊。
? ? ? ?玫梅老師說:“對瓷如人,生性之合唯兩兩心知”,我想對茶也是如此。一則從做工可窺見做茶人的用心程度,見他對茶的態度和理解;二則茶有個性,或偏苦澀,或多甜滑,滋味微妙而千差萬別,體察入微,借此關照己心。
? ? ? ?茶離了人,只是樹葉,若非人,土也無從成為瓷器。人的性靈,賦予所創之物,人“生而有涯,而物懷無邊”……千年來,茶還是一片樹葉的質樸和簡單,變化自在人心。
? ? ? ?“柴米油鹽醬醋茶”,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就在俗與雅之間,物質的需求和精神的追求之間。茶既可以承載世俗的人情往來,又是寄托個人情懷的可借助之物。
? ? ? ?杜甫有詩言:
? ? ?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 ? ? ?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 ? ?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 ? ?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 ? ? ?既然如愿以償是幻想,以茶為媒,于現實生活中撕開一個缺口,打破時空的限制,這就是茶道精神中自嘲似的樂觀豁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