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寫過一篇文章,《等紅燈的時候你在想什么》。當時有位姑娘評論說:在十字路口,沒有因為看到房子就想到房價,真好。
當時看到這評論,一愣:我還真沒想起來這茬。雖然在那個我每天必經的十字路口有幾棟正在建的商住兩用樓,我看著他們壘墻,封頂,刷墻,安裝玻璃,一點一點成型,一點一點漂亮起來,卻從未想過可以擁有幾平米,也不幻想住進去。
初來這座城市,一切都是陌生的,適應生活,做好工作是首要的目標,再多的不愿去想。更何況這是養老過冬旅游的熱門城市,物價每天在菜市場已經感受的淋漓盡致。房子?想想是可以的,不過別太為難自己。
打開度娘,想要溫習一下房子這個詞語最初的意思,搜索結果出來后,還是被意外到了,瀏覽第一頁竟然沒找到這條百科,滿屏的都是房產的廣告,而且還根據我的網絡IP,呈現出來的都是本省的房產房源,真貼心!翻了又翻才在第一頁下部縫隙里找到了百度百科,幾乎要被擠出第一頁!
房子:指供人類居住、從事社會活動或供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它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這簡單的兩句話解釋,多少人為之勇往直前奮不顧身。其實,當下讓人們奮不顧身的更多的是附加在房子身上的意義吧!可以上更好的學校,可以解決戶口問題,可以拿出來炫耀,可以坐等升值睡大覺掙錢,等等等等,意義超乎想象的多。
如果奮不顧身,最后得以圓滿,還好。最怕奮不顧身最后真的沒了“身”。曾經多少人為了房子假離婚,結果弄假成了真;多少準新娘準新郎因為房子分道揚鑣。當然,這些事件細究起來原因都是多重的,可是在失去感情失去人之后,當事人可曾反思過?我們這到底是怎么了?
其實我也想不通。原本我就是支持有房可住的。只是不贊同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
02
童年時,父母為了創業建起了樓板小平房,然而“世界級難題”平方漏水,真難克服。瀝青融化涂抹裂縫,無用。黃泥涂抹裂縫,繼續漏雨;房頂加蓋塑料布,治標不治本;有人建議,再蓋一層,開玩笑,貸款條已經一抽屜了還要蓋房子,漏著吧!
想起那段時光,總是感覺實在滴滴答答的聲音里度過的。房頂滲出的水,滴在塑料桶里,滴在塑料盆里,滴在鐵桶里,滴在鐵盆里,滴在塑料布上,同樣的節奏落下的水滴,落在每一處的聲音卻都是獨特的。
那時候總是想起來外公講過的一個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個老太婆住在一間破瓦房里,有一天一個毛賊潛入了她家想要行竊,賊人藏在屋里的房梁上,準備等著老太婆睡著后動手。然而夜里,老太婆躺在床上,嘴里念念有詞:“天不怕,地不怕,就怕‘lou’”。一遍一遍,反反復復,來來回回,越說越起勁,越說越動情,越說越驚恐,越說越瘆人。
賊人在房梁上聽著,心想:天地都不害怕,自然也不怕我了,這老孤膽的老婆子就只害怕‘lou’,這‘lou’究竟是什么鬼?竟然越想越膽怯越想越畏縮越想越慌張,覺得這‘lou’就在附近,隨時都可能要了他的小命。一松手,嘰里咕嚕的從房梁上掉下來了,把老太婆下了個半死,大叫“‘lou’來了!‘lou’來了!!”賊人一聽,嚇破了膽,拔腿就跑了。
當時聽完覺得好笑,又好奇:真是傻傻可愛的兩個人,可是,到底什么是‘lou’呢?外公也不知道。(故事并非外公諷刺我家房子漏雨,講故事的時間在我們蓋平房之前,那時我家住的三間瓦房,不漏雨。)
如今每每我夢回童年的時候,畫面都是我們住在漏雨平房的那幾年,并且洋溢著田園的清新安逸,隔著夢境內心也能感受到由衷的幸福和無憂的快樂。每一個畫面都帶著純凈透明的陽光,一草一木一田一塘都歡快舒暢,那時我媽媽還年輕,走路帶著風;我爸爸還帥氣,脊梁撐起天。我還是小小的我,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弟弟還是一個好玩兒的三歲小孩兒。
03
后來父母外出他鄉務工,幾年后,我趁假期去團聚。我們一家人住在簡易的石棉瓦房子里,石棉瓦墻,石棉瓦房頂,石棉瓦門,石棉瓦窗戶。我們在一個鍋里吃飯,在一個盤里夾菜,看同一臺電視機,好不容易。
假期漫長,爸媽忙于工作,弟弟無聊鬧著要“回家,回家”,我說,家在哪兒呢?有爸媽的地方就是家。他不說話了。
房子是什么呢?房子是一方空間。
然后呢?空間里有人。
如果沒有人呢?房子還是房子,沒有故事。
04
有一天我聽到一段話,于我心有所觸動:被炒熱的車子房子,并不能帶給我溫暖和開心,擁有了也沒有幸福感;房子車子帶給我的感受,遠遠不如在一起氣味相投的生活和廝混,車子房子都是人生帶不走的,因而只可使用不能為其所累,真正地永遠留在心里的,是在一起擁有的美好記憶。
房子是停滯的,時光和人都在流動。能擁有一個與你一起仰望房價的的人,這樣無論是勇往直前去高攀,還是轉彎另辟蹊徑,一路都會多出來許多甜美的時光。
有人與你同在,心意相通,你會知道:心安之處,即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