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全球股市大跌,A股大跌2.13%,讓人浮想聯翩,有的人認為這是下跌的開始,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最后一跌”,在技術上,股市由熊轉牛,往往存在“最后一跌”這種說法。那我們一起來討論,“最后一跌”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認為只有四個字,就是“不破不立”,意思是跌破多重重要的支撐位。
滬指在2004-2005年的筑底過程中,相繼跌破了1300點“鐵底”和政策底,然后才出現最后一跌,直奔998點,才真正形成市場大底。1300點之所以稱之為“鐵底”,因為這是滬指1999年6月初以來的最低點,歷時5年左右,期間有過四次向1300點逼近,分別是1999年12月27日的1341點、2001年1月29日的1339點、2003年1月6日的1311點、2003年11月13日1307點,三次以上都沒跌破1300點,因此使投資者形成了對1300點強支撐的共識。跌破“鐵底”后,次年1月,政策救市確定“政策底”,并催生了一波反彈。但“市場底”終歸是自發產生的,在連續的下跌,也就是最后一跌之后,才真正地觸底了。大盤震蕩不斷,個股布局我一向操作提前一周選好潛力股,蓄勢已發。澄天偉業,正元智慧,開立醫療收獲滿滿50%以上,老從不對50%以下的票感興趣,相信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專注短線,七虧一平兩盈利的游戲是A股終究不變的規則,領取下周牛股老張V信:wck359 大家有什么不懂問我 有V自信查看。
2008年,當大牛市遇上全球金融危機,結果就是一年內跌去70%,簡直可以用“尸橫遍野”來形容,不僅是股市,連實體經濟都大受打擊。從最高點的6124點,像止不住的洪水般,一路下行,到了2000點附近,也毫無抵抗地被跌破了,股民的情緒十分悲觀,技術上的支撐似乎都不奏效。轉機出現在9月18日晚間,三大利好同時推出,分別是印花稅實行單邊征收、中央匯金公司買入大盤銀行股、國資委鼓勵央企回購股份穩定市場。第二天,整個大盤漲停,歷史首見,政策底確立。可惜好景不長,漲了沒幾天,就又回到下跌的趨勢,而這次下跌回過頭來看,發現是最后一跌,見到1664點熊市大底。
2012年,大盤年初震蕩向上,但5月份之后,突然調轉槍頭,連續下跌7個月。期間上市公司使出各種大招,央行兩次降準降息,都穩定不了股價,面對熊市簡直不堪一擊,所以才有“熊市不言底”這一說法。11月3日,證監會暫停IPO,領導要求創業板即將解禁的股票承諾推遲減持,但是大盤還是繼續跌,最終才在12月4日到了年內最低點1949點,政策救市才算是慢慢有了成效,接著出現了一波“吃肉”行情。然而,大熊市的最后一跌是在次年的6月份出現的,跌穿了1949點,把大底定格在1849點。
總結而言,“不破不立”,技術底、政策底等各種被認為有支撐力度的底部,相繼被跌破之后,才有可能迎來重生的機會。根據規律,“最后一跌”之前會有一波反彈,這波反彈多是由政策利好而驅動的。但是我們怎么確認是“最后一跌”呢?換句話是,我怎么會知道998點、1664點、1849點是當時的熊市大底呢?這就需要用到技術分析來判斷了,我們知道,上升趨勢是底部一個比一個高,所以,我們只需確認低點不被跌破,即可認為大盤反轉的攻勢開始了,在技術上叫做底部的二次確認。因此,疑似“最后一跌”到來了之后,我們需要時間來觀察“二次確認”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