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二百四十):耗子拉木锨。
光緒二十一年,袁項城做了逃兵,氣派恢弘的天津直隸總督府,他終于見到了自己的老上司李鴻章。日理萬機的李中堂,此時也是朝不保夕地背負一身罵名,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和袁世凱見面了,之前這個精干下屬回國探親時也給他捎過禮物,這一次面對空手而來的袁項城,他卻為這次見面準備了很多“見面禮”。這是一堆彈劾袁項城的奏疏,除了包括擅權、嗜殺等問題,生活作風上也有不少涉及。李鴻章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用這些彈劾的奏疏,好好敲打一下袁項城。在他看來,越是千里馬越難馴服,越是能干的下屬也越需要敲打,要不然韁繩都握不住的李相國,何來廟堂之上舉足輕重的淮軍陣營。
但是,李老爺子失望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演技不夠好,這個矮壯胖子對自己的敲打表現的滿不在乎。看完這些材料,不僅不動怒,也不辯解,更沒有驚恐。袁項城心里清楚,一條路走到黑的宦海之路,不應該關心所有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唯一在乎的只是關鍵人物,也就是李大人對自己的看法,畢竟在做人上,即便講究人面、情面、場面等面面俱到,也肯定還有很多人看自己不順眼,背后捅刀子是再正常不過的手段。兩人短暫的對視,這個曾經大氣不敢出的袁項城,李鴻章也是心中有愧,不說這個下屬聞了十三年的泡菜味,他也一次次奏請回國,都被自己冷漠拒絕,再干個幾年回來,在晚清的廟堂之上,就真的只有回家抱孫子的戲份了。
其實,對于李鴻章來說,他早就感受到這個人不簡單。從個人性格來看,他很喜歡這樣的人,因為從袁項城的身上,他可以看到一種特別的東西,那是一種多年的精明果敢鍛煉出來的濃烈匪氣,也就是囂張跋扈、賭徒態度、敢作敢為。但是袁項城的可塑之處在于這一切都隱藏在表面的謙恭里,有匪氣當然能辦事,但將匪氣拿出來顯擺的,基本上墳頭的草都老高了。而且此時的袁項城不好面子,人面、情面以及場面,不過都是妝點自己的門面,聽到不利于自己的彈劾,他絕對拉得下面子不以為意,因為他有更大的私心,那就是亡清。換作那些科舉正途走出來的道德士子,可不得擼起袖子口誅筆伐,跟你鬧個沒完。
?最終,?李鴻章對袁項城的這番敲打開始步入正題。他若無其事地收起那堆奏疏,說出了袁項城特別害怕聽到的訓言。升半級回去做你的老本行,外加為遠征的清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對袁項城此番裝病回來早已看透,但是那地方還真沒別人可以鎮得住場子。此時輪到袁項城不淡定了,就差哇一聲哭出來,失望換來的是心涼了半截。李鴻章雖說是清朝宦海最厲害的角色之一,別人看到的是這位李中堂的老辣,袁世凱看到的卻是這頭瘦虎的老邁,骨子里的匪氣提醒他,不取而代之接下來注定沒戲,他灰頭土臉地走出總督府,將目光定格在了西北方向,只要能交出投名狀,李相國作為墊腳石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