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吼

圖片來自網絡

這兩天我的圈兒里,有兩篇文字,不約而同的被友人們轉發,一篇是關于那場“留五分鐘只講教育”的演講,一篇是關于在小區此起彼伏吼吼吼的家庭教育的百態。

關注這些文字的,應該都是和我一樣的媽媽級同類。自嘲自黑,然后深表遺憾的同意董老師的演講,教育,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啊?

每天飯前飯后遇到公司的同事們,我和旭同學都同時遇見一句熟悉的感慨:呀!這么大了,都已經有你高了!……只愁不養不愁不長!

彼時,旭同學對著別人,或是笑笑或是面無表情,隨即轉身,做出若干驕傲的鬼臉或是拋個斜斜的得意的眼神兒給我。

是呀,養大一個孩子好像沒那么費勁兒嘛?養出一個身高超于自己的孩子也好像沒那么費勁嘛?鬼知道媽媽們家長們都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什么!

焦慮的家長們,估計都是不滿足只生了個子超過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想要一個各方面都能超越自己的孩子,所以養大不等于娃們長大,已經不可能滿足說只管他們吃好穿暖,尋找教育何其重要的任務自動擺在了面前。

越過幼兒園,家長就不得不面對現在的學校應試教育,也就有了“分分分”與“吼吼吼”的“此長彼消”,分數代表什么,當然不全是教育的意義。從咱們自己小時候就知道調侃:“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兒;考考考,老師的法寶!”

現在,回到家,吼吼吼就是家長與娃們“自相殘殺”的利器。有媽媽們留言,成績就是吼出來的,不吼低吼了就高;“落霞與孤鶩齊飛”也是被吼著記熟的,董卿的出口成章,那也是她爸另一種吼的方式得出的成功案例。想說讓孩子們自覺修成,那會回到“寒門學子”的尷尬話題,各家吼吼吼的理由都是十分的充足:沒看到家校聯系群里,老師不停的提醒“家長的監督、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吼怎么貫徹老師們的作業與任務?老師們都誠懇坦言:你們家一個你在家都教育不好,寄希望我們同時把四五十個孩子教好,是不是強人所難?

所以,在分數體現教育水平的指揮棒下,“吼”就瓜熟蒂落般的在樓群間、樓上下間此起彼伏!

樓上妞妞媽有時候下班遇上,會說:“你們家真好,都聽不到你們聲音,我懷疑我吼得整個兒樓下都聽到!”我立即知音般安撫她:“沒有啊!真沒有,你想多了,我也吼吼吼的。”

我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恭維話,回來告訴旭同學:“咱們這間屋子買對了,隔音效果很好嘛,我吼吼吼的丑樣兒完全沒有外泄啊!”旭同學作留汗表情。

怎么可能不吼?不吼就不會對那些文字感同身受!論一個媽媽的成長,就是河東獅吼功的練成!

吼到看不下去時,我媽不敢拆墻,她選擇主動回避,下樓溜彎兒,也許一個小時回來后,屋里又子慈母笑了,她只能當電視劇劇情反轉,畫風差距之大,她老人家也已經適應了。我媽常常嘀咕:“有話好好教育!……你們小時候我也沒這樣對你們呀?……”哈哈!拉倒吧,能說是那時候的要求不高、本人自覺么?(捂臉)

老家屋后那個大年初一都坐在院子里看書的孩子,一直都是我媽我爺嘴里的“別人家的孩子”,別算陰影面積,至今還是佩服佩服。自覺愛學習求上進的孩子,在咱們過去,是談不上與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家長的文化素質水平有很大關系的,等他們成人后,又會很謙虛、知書達理地告訴周邊世人:成人成才、良好教育與家風有關!

現在想想,家風就可以理解為習慣,愛學習的習慣、愛思考的習慣、愛勞動的習慣、愛求真的習慣、愛換位體察家中親人辛勞的習慣,所以他們那兒就不可能出現吼吼吼了,良性循環。

我們怎么總吼得剎不住車?是自身素質不夠高?焦慮過了頭?求優心切?……

用好朋友的分析:內外因都有!大環境逼著家長在惡性循環的人格分裂狀態下不停地順著漩渦走,在夜深人靜時滿心責備不該對親生的如此吼。也許慢下來、滿足線調低一些、求優標尺不再那么高,少一些焦慮,放自己和娃一條生路,所謂求學的日子里,也就不再添吼添堵了。

教育是個大工程,又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每個因素都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修煉。成長路上,家長的習慣,變成了家風,影響了一代接下一代;求學路上,任期不短的家長被教育人士稱為“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自然就要比學校的班主任責任重,光靠吼不是長久之計。

還是得靠家長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環境,然后尋求一條比較適合自家娃的路徑,陪著她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路才會收獲到愛與感動,加載些歡聲笑語!

落吼與焦慮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