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教你解一句《心經》

關于佛教的基本知識這里就先略過,基本脈絡很容易就搞懂直接進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來源,爭議很多大致上比較統一的說法是說:大乘佛教里《般若經》的一個總結、精要。而《般若經》主要討論的內容是“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國有十多個譯本,全球有兩百多個譯本。今天流行的版本主要是三藏法師翻譯的版本,分廣本和簡本流行的是簡本二百六十個字。據說他第一次接觸到這部經是在他年輕的時候,救了一位落難的僧人。僧人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給了他這部經,三藏法師把他當做心法來用。

《心經》經書是說:佛陀在向他的弟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傳授佛法,他用觀自在菩薩作為示范給他講解。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大致譯文:當一個人擁有很高的智慧將它修行到很深的而成就了的時候發現一切都是空的。我之所以執著是因為我笨,看不清世界的本質。從此不在執著了、自在了、自由了、覺悟了、不在因為外界的變化而感到難受。

觀自在菩薩:我們通常說的觀世音菩薩,但是這里不一定指的是她。因為佛教把功德很深的八地以上的人都稱作“菩薩”。觀自在是三藏法師的翻譯,根據原文看是比較接近原意的。菩薩:菩提薩埵。菩提:覺悟的意思。薩埵:有情眾生。連起來就是覺悟了的有情。

行深:行:行動、修行。深:高深、深奧。修行高深的東西。

般若:智慧。六菠蘿蜜多中的一種,屬于六種中最高級的智慧。獲得般若智慧就如同黑夜有了燈,學佛也就有了意義。佛語有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菠蘿蜜多:一種去彼岸的方法或者到達彼岸的方法。六菠蘿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看見。五蘊皆空:蘊一捆一捆、一類一類的意思。五蘊就是有五類:色、受、想、行、識。色指的是一切物質存在的東西。由色引出識:意識。有了意識就有了感受:受。想:一種概念化的能力,能把一個東西從一堆東西里區分出來的能力。行:行動。一個物質的存在的東西進入你的腦子里然后你有了意識,有了意識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之后就要把這個東西確定下來,它是個什么東西。確定下來后就到了做的環節。

空:佛家說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也不是有。而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能渡一切苦厄:前四個字不用解釋后兩個字厄(厄運)。單獨說說苦:苦佛教里主要有三苦:求不得苦(想要要不到)、愛別離苦(生離死別)、怨憎恨苦(又恨又怨卻偏偏要在一起)。佛教最主要的東西就是要弄清楚苦是怎么來的,怎么樣才能不苦。

苦的來源:貪、嗔、癡。貪:層層遞進、永不滿足。想要要不到。嗔:生氣。癡:就是傻、笨。看不清事物的本質。這一切都因為追求“合我意”。我以為那東西本來就是屬于我的,我就要拿到了……結果不是你的,所以你生氣。然而佛家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癡啊。沉迷于事物的表象:我以為什么什么。這叫:我執。以為真有我,以為我看到的真的是真的。

破我執引出三法印:三法印是佛家用來驗證一句話是不是佛陀所說的,是不是正確的一個規則或者標準。

諸行無常: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沒有常軌一切都在變化中。

諸法無我:一個東西是東西,一個東西不是東西。我們學過物理都知道所有東西都是可以拆解在拆解的。它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或者它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本身就在。而是背后有各種因緣際會才促成了它的存在。

寂靜涅槃:一切歸于安靜,解脫了。從此自在了、自由了。涅槃:覺悟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