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下樓吃飯,見一樓樓梯扶欄上圍了圈商家的宣傳廣告。仔細一看,全是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廣告。那些培訓機構全部都冠以“xx教育”之名。根本上,濁某對那些培訓機構充滿了敬意,因為他們依靠勤懇付出而獲得收獲,與此同時,又讓很多人得到了技能的提升,幫助了大家。這是一種兩全其美的善行。
只是依濁某愚見,“教育”與“培訓”應是兩個看似相似,實則大為不同的詞匯。
先說“培訓” 吧, 現如今的培訓機構是越來越多了。青少年培訓機構自不必說,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名號,各式各樣的輔導班、才藝班從很久前就遍地開花。
小城市如此,大地方應尤有過之。倒是如今針對成年人的培訓機構也越發普遍了。濁某在杭州地鐵,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整車的成年人英語培訓廣告。QQ聊天窗口的右上角,也經常出現“xxx元,拿本科”的小標語。再比如諸如“會計”、“計算機”等特定專業的培訓也越來越火熱起來。
似乎現如今的人們都特別的好學,哎,要讓我如何說呢?好學自然是無比、極其、很、十分好的事情。只是同樣一件事,最初做它的發心不同,可能所得到的結果也會天懸地殊吧。
在我本心,自然希望大家的好學都是源自內心對知識的無比熱愛。然而殘酷的現實中,有許多同胞們是出于現實的壓力(經濟方面等)、未來的恐懼,而不得不強迫自己“好學”吧(包括我也是)。
可確實是那樣的,做一件事最初的心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完全不同。我們有一古話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的是針對同樣一件事物的看法,仁義多的人見到的是仁義,而智慧多的人見到的是智慧,你看針對同樣一件事的看法,尚且會因仁、智的初心不同而有不同??捶ㄉ星胰绱?,何況是去做呢?
出于緩解經濟壓力的心態去“學習”,也許、或者、可能容易會讓人心陷入到"功利"之中,即總是想能盡快地得到回報與結果。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曝十寒,時間與金錢都花費了,效果卻不好,最終依舊沒能緩解自己經濟上的壓力。
以上是濁某對"培訓"的一點凌亂認知,說完了“培訓”,還請允許我再說一些對“教育”的粗淺見解吧。
那么什么是教育呢?
在《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子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魯迅曰“教育是要立人”
由此可見,"教育"的本意在于對人心的雕琢,使人明禮、知性、成熟、優雅。言而總之,即提高一個人的素質。這也是我為何無法將文首的培訓機構稱之為“教育機構”的原因。他們的本業是增進人們的種種技能,自然是極好與良善的,然后終究與人性的雕琢少有相關。
諸如英語、會計、計算機等等等,都是對技能的著重,而非對心性的調馭與雕琢。
就我以為,教育與培訓,應該是兩件相輔相成的事?,F如今也許我們的問題是對“培訓”投入了太多心血,甚至就以為他是“教育”。而對“教育”關切的太少。我想這是社會越來越偏向狹隘,大家都不容易快樂的原因之一。
2017-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