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來源往往是我們對事情缺乏確定性和控制感,從而引起心理的恐懼。要消除這種不安全感,就要先克服自己的恐懼。
克服不安的4個步驟
1.找到自己恐懼的根源。
我們恐懼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的結果帶給我們的感受。
我非常害怕上臺演講。當我站在臺上的時候,心跳如雷,手腳冰涼發麻,聲音顫抖。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必須首先要找到是什么讓我感覺到害怕。對自己提問,是一個很好的找到恐懼的方法。
----“我是在害怕臺下的聽眾嗎?”
----“不是。我是在害怕他們不喜歡我的演講。害怕他們中途都離開了。”
----“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我會非常的失望,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這時候我意識到,真正讓我害怕的不是演講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不愿意承受我是個失敗者這樣的挫敗感。這才是我恐懼的根源。
2.直視它,承認它的存在。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什么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我把這種對挫敗感的恐懼寫在紙上,并念出來“我不喜歡經歷失敗感,這讓我覺得沮喪,讓我沒有自信。我害怕這種感覺。”一旦當你承認了它的時候,這種害怕的感覺就沒有那么明顯了。我們的大腦這個時候已經在想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了。
3.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解釋。
我們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是由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構成的,當改變對事情的解釋,我們對事情的判斷也會發生改變。
一個非常有名的演講家去一所大學做演講,講到一半的時候,就發現有些人面帶微笑聽得很認真,但有些人卻已經開始站起來離開。看著離開的人越來越多,他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講的太枯燥了,再看那些面帶微笑繼續聽的人,他甚至認為他們在嘲笑他。于是在后面的演講中,他越來越心不在焉,匆匆地就結束了演講。
當他冷靜下來后,決定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讓那么多人離開。于是他走出去詢問了許多聽演講的同學。他們告訴他,他演講的非常好,但會場實在太熱了,許多人是因為受不了悶熱而離開。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演講的時候,其實也熱得汗流浹背。所以,其實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往往是由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構成的,當我們認為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時,就會感覺到自卑和焦慮,即使大師也不例外。但當我們客觀地告訴自己,在演講中有人半途離開,并不代表他們都不喜歡聽我的演講,也許有其他原因時,那我們的心態就會更平穩,甚至事后還能問問他們自己哪些方面讓他們不愿意繼續聽下去,作出自我修正,下次我就會演講得更好。我完全沒必要為此而對自己失望。
當我重新解釋了整件事情,并重新思考,我覺得演講其實不會帶給我失敗感,而是會讓我取得進步,我心里的恐懼就更少了些.
4.建立新的鏈接。
通過刻意練習,建立對曾恐懼經歷的正面印象。
大腦有一種儲存功能,會將曾經歷過的事情和當時的感受建立一種固定的連接。這種連接可以保護我們躲避危險,快速做出反應。但同時也讓我們的改變變得困難。在我的大腦里演講連接的情緒是失敗感。所以,想要徹底克服對演講的恐懼,我必須在演講和進步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連接。只有當這種連接形成一種新的思維習慣,我對演講的恐懼才能克服。才不會因為演講而產生不安全的感覺。而這種連接的形成,需要長期不段強化我對演講的認知,并做刻意練習。
結語
不行動等于死。所有的方法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想要克服恐懼,減少不安全感,那就從此刻開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