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微博上分享自己參加《經濟學人》精讀課程的筆記后,收到了很多愛學習的小仙女們的提問,所以一直想著等課程結束后寫一篇具體的體驗文。在堅持了84天精讀課,完成66篇滿分筆記后,終于在昨天,收到了作為獎勵基金返還的近80%的學費,想想都覺得自己賺到了!
上學期期末的時候,看到關注很久的一個英語學習公眾號推出了這個課程,仔細研究了學習內容和監督機制后,果斷報名交了學費。報名原因主要有四點:
1. 想利用放假時間培養看外刊的習慣,也監督自己假期不荒廢學業
2. 《經濟學人》的文章質量都比較高,對于詞匯,寫作,文章結構方面的學習積累都有很大幫助
3. 需要提交筆記進行評分,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問,老師會在第二天匯總答疑,發下詳細筆記。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參考老師筆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不是填鴨式學習
4. 付費門檻避免了盲目沖動,打卡監督和獎金分配機制讓堅持不再只是說說而已,為了拿回學費,打死也得堅持啊!
對于《經濟學人》文章的精讀,老師提供了滿分筆記模板給我們參考,主要從三個方面做筆記:
1. 生詞積累:標記,查詢生詞意思,以及英英釋義和例句
2. 語言亮點:固定搭配,詞組和亮點句子的積累
3. 文章結構:分析文章結構,學習行文邏輯
我一般的精讀流程是:
1. 快速瀏覽全文,理解大概意思,邊看邊標記生詞
2. 查詢全部生詞的中文意思和英英釋義
3. 分段仔細瀏覽,標記有用詞組搭配和亮點句子,每段至少通讀2遍;
因為每篇文章都會提供相應的中文譯文,所以我會對照譯文找出自己不會的表達做筆記
4. 最后分析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再根據邏輯結構劃分層次
5. 不懂的地方標記下來向老師提問
6. 就像課前預習一下,這只是完成了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消化,還要及時食用老師下發的筆記,才能查漏補缺,加深理解
文章因為篇幅不同,每天大概需要花1--2小時完成筆記
其實單單是筆記,就已經值回票價了。自己在閱讀時錯過的或根本沒意識到的英文地道用法以及句子的隱含意思,筆記里都會一一解釋;
對文章段落甚至句與句之間抽絲剝繭的解析,讓我明白一篇文章到底要怎樣寫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寫
66篇《經濟學人》看下來,說說自己收獲最大的幾點吧
1.?????? 外刊眼中的中國
以前總覺得外媒喜歡黑化中國,但在中國版塊上的文章,雖然指出了我們在飛速發展階段的諸多不足,也不乏誠摯贊美之詞,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議。獨到的角度觀點也可以成為寫作積累的素材
2.?????? 行文結構
看多了《經濟學人》的文章后,意外地發現跟在spenser課上學到的寫作技巧是相通的。觀點堆砌的文章令人望而生厭,讀起來空洞而乏味。而《經濟學人》上的文章,幾乎都是以聚焦一個有代表性的小人物開篇,隨著文章內容的推進,人物的性格命運也鮮明起來,代入感使文章更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描寫中國農村貧困現狀的一篇文章,《Rural poverty—Ham-fisted handouts》(農村貧困:無濟于事的救濟金),開篇就描述了中國最貧困村莊里張二平一家的貧困生活,“一個月只吃幾次肉”,“1.4元的公交車費也是一筆巨大的花銷”,進而引出中國的脫貧政策存在的問題,結尾處總結觀點時寫道“被問及怎么看待五年內將所有人脫離貧困這一想法時,張先生和他的鄰居疑惑地看著對方,然后笑了”用小人物的事例、命運貫穿全文,是不是比枯燥的列數據擺觀點更印象深刻?學到這點后,我也開始模仿用故事引入的方式來寫英語作文,以此表明自己的觀點
?3.?????? 詞匯,詞組,句型的積累
自己的文章預習加上筆記參考后,也積累了很多地道的表達方式和值得借鑒的句型。為了形成更系統的筆記體系方便復習,我用EXCEL表格將每一篇筆記都匯總起來,具體方法是:
將EXCEL的sheet一欄按分類命名為“動詞/名詞/形容詞/詞組/句子”等,把同義詞或相似領域的詞組整合在一起,方便搜索也可以積累多樣化的表達
說完課程收獲,也要坦白一下自己的不足。
課程從寒假開始一直持續到開學后兩個多月,假期因為時間充足每天都有認真閱讀并復習筆記,小侄女看我每天都盯著電腦也跑來我旁邊一起寫作業,還督促我寫快點陪她玩
開學后,事情漸漸多起來,有時也懶得很不想看文章。有段時間,因為同時還要上S的線上寫作課,每天的日常就是泡館,完成文章筆記后再聽寫作課;出去浪完回來后也得立馬完成今天份的文章才敢去洗澡,提交晚了就沒分數了。因此經常跟宿友吐槽,到底為啥要這么對自己!所以也會有消極怠工,懶癌發作的時候,只有拿回學費的信念能支撐我繼續看下去了…
除了精讀文章的學習之外,我也在觀察這樣一種靠返還學費的監督機制,到底能發揮多大作用。截止到課程結束,總學員人數為889人,精讀文章的下載量從最開始高達1800次到最后穩定在650次;筆記的下載量也從1100次下降到約450次;滿分筆記人數256個,約占28%,零分人數78個,約占8%;總體上堅持到最后的學員比例為50%--60%。對于一門持續近3個月的課程來說,這個獎勵制度還是卓有成效的
老實說,我從來不相信自己的意志力,之前也報名過詞根的學習課程,剛開始滿腔熱情,漸漸地便沒了興致。缺乏及時有效的正面反饋機制,就像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長跑一般,失去了前進的欲望。所以無論是培養一項習慣,還是完成一項長時間的任務,不妨給自己設定階段性的獎勵,也許會讓堅持變得更容易一些
雖然84天的課程中,有懶癌發作的時候,有催命般趕作業的時候,但最后我還是很感謝當時果斷報名的自己,與同頻的小伙伴們一起堅持到最后,拿回的學費就像是自己辛苦掙來得一樣。就像每一次逼著自己去學習,去探索未知的可能,我都想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讓交過的學費,付出的時間,成為回報率最高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