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閱讀的興趣與思考的興趣)
格,本意是“長木“,《說文解字》“從木,各聲”,引申為法式和標準。
調,本意是和,作動詞指調和味道、聲音等。作名詞用指音調、聲音的和諧。后以品評人的才情氣韻,因而有了“才調“、“風調”、“氣調”等詞,用于評論作品時主要指音調、聲調、氣調等。
唐宋有人將“格調”合稱,用以評價詩歌的藝術品味與風格。到了明朝“格調”成了重要的詩學范疇與評價標準。強調好的詩文“格要高古,調要響逸”,即“格高調響“。詩歌崇尚漢魏和盛唐 “格法于漢魏,調取于盛唐“。
明后期,過分強調模仿古人“格調”,使格調成了束縛人的“格套”。
今天所說的格調指文學作品藝術品味和藝術風格的整體水平。
馮友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