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地關閉過朋友圈一段時間。本來我沒有強迫癥,可是耐不住每次看到朋友圈有紅點提醒,總是要去點開刷新。甚至都記不清自己究竟是幾分鐘刷新 一次了。好像隔幾分鐘拿起手機就要刷新一次,好像手機拿在手上不知道做什么只好不斷刷新朋友圈。直到我覺得這種近乎病態的強迫刷新幾乎要讓我抓狂,才選擇關閉了一段時間的朋友圈。
有了這個心理暗示之后,就不會再總想著去刷新朋友圈了。甚至都不會去點開微信界面的第三個欄目框。但是二十四小時以后,我還是會重新打開朋友圈,看看我關閉朋友圈的這一天朋友圈的各位朋友都發生了些什么事情,看看錯過了哪些該點的贊哪些該看的新聞。
其實,沒有什么是“該”這樣做的。只是,不在大家都點贊的朋友圈下面點贊好像顯得有點不合適,不適當的秀個朋友圈好像沒有存在感,不看到回復提醒的數字好像就沒被人關注·····
實在是累。微信誠然是近年來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的一大創新平臺,但也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交友模式。
很多平時并不熟絡的朋友,可以通過朋友圈下面的評論聊得熱火朝天,哪怕那是別人發的一條朋友圈。有時發了一些小廣告或是好看的圖片,還會想,誒我平時的那些好朋友怎么都不給我點贊給我評論呢?關鍵時刻不給力啊,是不是真朋友啊。或者為什么那個人老給別人點贊啊 ,他們又不熟,TA為什么不給我點贊啊,我哪里做錯了嗎?還會生出這些疑竇。
我記得一個新聞,說是當初陳思成找劉嘉玲拍北愛,劉嘉玲一開始是拒絕的,說沒有檔期還是什么的。但是陳思成覺得這個角色非得要她來演才行,也下了決心要請到她。他通過別人得到劉嘉玲的微信號,每天堅持給劉嘉玲發的朋友圈點贊,最后劉嘉玲被他打動了,接拍了這部電影。
且不說這個事是不是真的吧,這種事能成為傳聞就并不是空穴來風了。至少在生活中存在這樣的事情了。但是好笑的是天天給別人朋友圈點贊也能打動別人,真的是······該說是當事人感動的閾值很低呢,還是說現在就是這種交友模式了,點贊的才是真朋友?
可能很多人還經歷過這樣的事:你正在和一個朋友聊天呢,說的好好的。可能TA有短暫的沒有及時回信息。過一會你發現TA在你們聊天的時候抽空去發了個朋友圈。可能是抱怨了什么事情,也可能是講了今天發生的一件小事情。但是,這件事TA絕沒有在跟你聊天的時候說起。請問,你看到TA發朋友圈的心情是?
都說能當面說的事情就不要用電話說,能用電話說的事情就不要用文字說。這樣會更有利于溝通。但是現在看來 ,還要加一個:能用文字私聊的事情,就不要發朋友圈說。
看到新聞說微信難以拓寬北美市場,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功能太多。相比較而言,國外更喜歡具有單一功能的社交軟件,專心只做一件事。比如只發狀態的FB,只用于聊天的Whatsapp····誠然微信功能已如此強大,但朋友圈的朋友,真的是我們現實生活里的朋友嗎?朋友圈里秀的各種生活狀態,真的就是所秀的那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