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我想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樣一個概念——“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它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提出的,與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相對應。
那么,什么是淺度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
* 淺度學習(surface learning)是一種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學習者為了完成任務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把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接受和記憶。
*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指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思想和事實,并將他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
布魯姆將教育目標分為六類,從低級到高級分別為:識記(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應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綜合(synthesis)、評價(evaluation)。
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孩子都習慣性地停留在淺度學習,被動地接受學習內容,對書本知識和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簡單的記憶和復制,這種學習使孩子在課后不久就很容易忘記了所學知識。而深度學習則對應的是后面四個層面,是在基于理解的基礎上,孩子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并將它們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把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解決問題。
在拼養的課程里,我們會從生活情境入手,努力尋找有價值的問題,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們的學習走向深入,充分調用各種新舊的知識,在綜合運用中實現自我成長。
如果你有一根小小的毛根扭扭棒,你會怎么玩?做手工?做實驗?做游戲?其實,無論做什么,都應該挖掘并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孩子們大都在電視或現實中看過雜技演員走鋼絲的表演,而且對雜技演員表現出深深地佩服。于是,我們借由這個情境激發孩子們的思考:“雜技演員們是如何在高空中實現平衡,穩穩地走在細細的鋼絲上的?”通過仔細地觀察圖片,孩子們發現:他們中有的手上有一根長長的竹竿,而且竹竿兩邊長度相當;有的在鋼絲上騎車,身下還懸掛著另一個人,改變了重心。在孩子們思考的基礎上,我們會邀請孩子自己動手、真正體驗重心的改變。一根小小的毛根扭扭棒,怎樣才能讓它穩穩地立在繩子上?一開始,孩子們甚至家長們都覺得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在嘗試中失敗,在失敗中再次努力,重新觀察與思考,去探索真正的平衡奧秘。當孩子們在添加珠子或鈕扣實現了平衡后,我們給孩子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如果只用一根毛根,你還能實現平衡嗎?這樣一來,孩子們自然會尋到那個真正的秘訣。挑戰結束了,但思考并沒有停止。我們教導孩子們用思維導圖進行歸因,總結出普遍規律,以此可以運用于日常的學習與生活。
假使我們已經獲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但除非能夠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否則,這種學習對孩子而言仍然沒有什么意義。我們要真正理解——“學習即運用”,把我們的理解和思考用起來;“學習即感興趣”,全局性理解源于發自內心的渴求;“學習即融會貫通”,孩子在某處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可以運用到完全不同的領域。
我們追求的“拼養”,要“面向未來而教學,面向未知而學”,要努力讓深度學習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