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中,Robin 提出了設計的四大基本原則:對齊、重復、對比、親密性。每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通常都遵守這四大基本原則。今天我們談的是:對齊。
看圖片,做測試
先來看一組圖片,然后嘗試著描述一下自己此刻心里的陰影面積:
難受嗎?反正我挺難受的。
其實我們也很難說清為什么會難受,但是這些圖讓我們難受的原因都是:沒有對齊。
為什么PPT設計中需要對齊
PPT在本質上是一種視覺設計,而視覺設計非常講究元素間的關系和擺放位置。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把物品放得整齊:把亂糟糟的被子疊好、把到處都是的衣服掛好、把上課的桌椅對齊擺好……
在人類進化的長久歷史中,整齊變得符合人類的心理認知。
而對齊是達到整齊效果的重要手段。
對齊就是使兩個以上事物配合或接觸得整齊(來自百度百科)。
我嘗試用我的理解作出定義:對齊即兩個元素參照某條有形或無形的線進行排列的排列方法。
對齊意味著有序,而我們的眼睛喜歡看到有序的事物,這給人有種穩(wěn)定、安全的感覺。
不對齊意味著無序、混亂。當我們看到無序的事物時,會覺得心生煩躁、不安。
另外,對齊有助于提高閱讀的易讀性,因為它是符合人類眼球的運動規(guī)律的。
現代人習慣的閱讀方式是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從而在設計領域被總結出兩種閱讀布局模式: F形布局模式和Z形布局模式,這兩種布局模式都會引導讀者的視線自然移動。
而F型和Z型的布局模式都是左對齊的,這有助于讀者快速找到閱讀的起點。
對齊的根本目的是使頁面統(tǒng)一而且有條理。
在設計中,統(tǒng)一性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要讓頁面上的所有元素看上去統(tǒng)一、有聯系而且彼此相關,需要在每個單獨的元素之間存在某種視覺紐帶。
而對齊通過一條“無形的線”將元素連在了一起,形成了這種視覺紐帶。
如果頁面上的一些項是對齊的,這會得到一個更內聚的單元。所以在頁面上放其他項時,一定要確保每一項都與頁面上的其他項存在某種對齊。
對齊的三種方式
即便你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但你一定有意無意地在以往用過這三種對齊方式:
- 左對齊
- 居中對齊
- 右對齊
我們用一個實際例子來感受一下這三種對齊方式。
這是一張名片,你的視線會先看哪里?是左上方的“運營狗”還是中間加粗的“陳伯健”?接下來你會看哪里?
它給我的感覺就像:上面的元素就好像是我在家里隨地亂扔的襪子一樣,雜亂無章。我們發(fā)現這里的每個元素都與其他任何元素沒有關聯。
我們可以嘗試拉出一些輔助線,來看看這些元素的基準線在哪里。如果這些元素對齊了,這些基準線應該是重合才對的。
這真是太糟糕了!連我都想手撕自己的這張名片了!
如果給你改,你會怎么改?其實吧,我們只要稍加對齊,這張名片就會脫胎換骨。
對齊大法第一招:左對齊
在這里我采用了左對齊的方式,將所有元素都順著一條無形的線對齊了。怎么樣?是不是感覺界面很清爽,嗖一下的就看完了?
在上面也提到了,左對齊是最符合我們的閱讀習慣的。特別是大段的文本段落,左對齊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選擇。其實要做到這種對齊只需要一條參考線就可以了,請看:
看看一些運用了左對齊的優(yōu)秀作品:
對齊大法第二招:右對齊
右對齊的使用場景就比左對齊的少得多了。但正因右對齊用得少,所以常常右對齊會顯得更有設計感。
在文本較少、每行只有幾個字的情況下使用右對齊是沒問題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名片設計中大量使用了右對齊的設計。
對齊大法第三招:居中對齊
居中對齊是最易用的,同時它也非常的常用和安全,居中對齊基本不會犯錯。
而實際上,很少作品會單純包含一種對齊方式,往往是混合使用兩種甚至三種。
例如這張作品,使用了居中對齊和左對齊。
關于對齊的建議
- 對齊時,盡量利用「參考線」來幫助你對齊。怎么喚出參考線?在PPT頁面點擊鼠標右鍵 - 網格和參考線 - 添加參考線。記得勾選「參考線」和「智能參考線」;
- 對齊有「命令對齊」和「嚴格對齊」,當我們在嘗試對齊兩個元素時,PPT很智能地在靠近的時候進行「命令對齊」,但我們一般需要「嚴格對齊」所以你需要使用方向鍵進行微調。納米級微調的操作是ctrl +方向鍵。
- 如果你對對齊還不太熟練,建議你在初期練習中每次只使用一種對齊。優(yōu)先使用左對齊和居中對齊。
參考書目:Robin Williams. 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