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紀錄片《56up》,影片記錄了14個小孩從7歲到56歲中每隔七年的時光。公眾號和影評里對這部影片最集中的觀點就是1.由于社會階層固化,你很難逃脫你現有的階層。所有人物最終的命運都受到其所在階層的影響。2.女性人物的命運尤其受到婚姻質量的影響。而這類觀點又與前幾年天涯熱帖里面的《寒門難出貴子》中的觀點類似。
且不說這類觀點是不是屬于宿命論,但個人覺得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確實是很大的。就像英語諺語中說的 like father like son. 就像同樣是七歲的時光,出生于上層社會的Andrew已經開始閱讀《金融時報》,討論學校是否應該收學費,設想自己以后入讀牛津學習法律,而出生于貧民窟的孩子Paul則說最大的愿望是沒有大孩子打他。最后Andrew成功入讀牛津,當上一名律師,而Paul則從事過建筑工人,管道工人,最后由于失業只得在妻子所工作的養老院從事一份兼職工作。當然人物的命運與自身的努力擁有著絕大部分的關聯,比如說Andrew也是非常努力才能入讀牛津,學習法律,成為出色的律師;Paul也承認由于自己懶惰,從而輟學,無一技之長。但是原生家庭給予個人的教育以及視野則也有很大影響,這就是為什么Andrew能很早地明確自己的目標,一直努力往前走。
但是說到這些并不是想讓人們因為原生家庭而抱怨自己的處境。這是因為大多數普通人從小到大就按部就班地走,很少人會有對自己明確的規劃,就像七歲的時候我也還是一個喜歡吃零食和玩樂的二年級學生。而父母給予我的,我已經足夠感恩。吃穿用度不愁,父母溫暖呵護,這些也足以讓我擁有一個溫暖的童年時光。不過因為這部影片,我對自己的認知最深刻的確實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依然無所規劃。且不說是由于很多人在二十多歲都感到的迷茫導致自己無所規劃,其實更多的是內心的懶惰導致自己不想面對。小時候被問長大了想干什么,回答說 不知道,因為確實沒有建立起一個對任何職業的概念。一直到高考后選專業,也是隨便選了一個至今有點后悔的專業,高考前努力學習為了考上大學沒有時間去想,從高考結束到填志愿的二十天又因為自己隨便的態度選擇了現在的專業,又因為保研輕松還是繼續就讀這個專業,馬上就要出國卻還是學習這個專業。一直都是以偷懶隨便的態度又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對自己有所規劃。
當初決定出國,也是非常不喜歡保研后日復一日坐在電腦前的枯燥日子,決心改變,還總嚷嚷著覺得自己的人生無限可能。可是決定以后,雖然至少邁出了自己主動的一步,但是思想上和行動上卻還是依舊懈怠。看了這部影片,突然有一些觸發,覺得還是需要慢慢開始自己變得主動去掌握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自己能慢慢堅持的小改變和小努力來穩步地推進自己的生活。
主動尋求改變,除了問題能夠被解決,同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前幾天為了能在剛到慕尼黑落腳時有一個住所,硬是一個人通過發英文郵件和房主的來回聯系,最后租到了兩周的四個人的住宿。明明是一個group,確是自己一個人在忙活確實有點郁悶。但也恰恰是因為自己的主動,才能解決好住宿的問題,或許在和房主的交流聯系中,自己的溝通技巧也許也會有小小的提高呢。在付住宿費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支付寶賬號無法支付,還給Airbnb的客服打電話發郵件,雖然最后在客服的建議下還是用了家人的支付寶賬號成功付款。但是今天又接到客服電話,對方態度很誠懇地說很抱歉,已經將賬號問題轉給技術部門解決,同時補償一張25美金的優惠券。試想如果當初因為出現問題直接放棄,不主動尋求解決辦法,或許煩惱的還是自己吧。
變得主動,變得有規劃并不是說想讓自己變得很成功,跨越自己所在的階層,而是想讓自己的生活在充滿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下穩步推進。至少老了的時候回顧一生,并不想說自己有多么遺憾。
七年后的我會是怎樣?從現在起,就可以慢慢地規劃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