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
1. 總是想學點什么,怕不學習被別人落下,但又不知道該學什么?
2. 看到別人一年讀100本書,對自己說:“那我也要一年讀100本書”!
3. 看到別人分享的書單,就很興奮,趕緊加入手機收藏夾,想著等有空了看書單上的書,卻再也沒有打開過。
4. 微信里有100多個訂閱號,每個訂閱號都有幾十個紅點,提示著你去閱讀。
5. 手機收藏夾里收藏了上千篇干貨文章,卻再也沒有去看過。
6. 報名了一個又一個的在線課程,學習的時候像打了雞血,學完之后又原樣還給老師了。
7. 參加了一個又一個的在線活動,像一些100天的活動,只能堅持個10幾天,就不再行動了。
8. 加入了很多會員活動,奔波于數十個微信社群……
上面列舉的8種情況,你中槍了嗎?
我們很忙,又很焦慮。我們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但學習的時候又心不在焉,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學習什么,學了之后有什么樣?我們只是想學習,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一些,但學了的東西又像一盤散沙,在生活和工作上用不上;看了很多文章,講的都很有道理,卻也從來沒有去實踐驗證一下。
我們越忙碌,越焦慮;越焦慮,越忙碌……好像是一個死循環,怎么也走不出來。
不僅對于個人,對于很多企業,也很焦慮。互聯網思維來了,該不該轉型,該怎么轉型?現在微信公眾號這么火,是否也得整個企業號,發發企業信息?看到別人做這個產品很火爆,也想模仿……
這就是個焦慮的時代吧。
雖然我現在好像是在說別人,其實,我自己也很焦慮啊。尤其是幾年前,那種焦慮,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我至今歷歷在目。我并不是不熱愛學習,我主要是不知道學什么,又因為不知道學什么,看到什么都想學,學了之后,又覺得沒用……反正一直在這個循環里面,每日焦慮著。
但現在我已經不像以前那么焦慮了。現在,每天的生活很安定,雖然也忙碌,但感覺不一樣。以前感覺是瞎忙,就是要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而現在的忙碌,卻是安定的,有條不紊的忙碌。回想以前的自己,感覺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收獲卻很少。
如果要問,我是如何完成這個轉變的,我覺得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我每日寫作。每日寫作的過程就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通過持續一年多的寫作,我了解了自己喜歡什么,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第二,也許是誦讀《論語》和《大學》吧。閱讀這些經典書籍,讓我的心也變得安定。
第三,應該是持續行動的力量。以前很焦慮,很忙碌,但是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淺嘗輒止。如今,我做事情都可以持續做下去,像每日寫作,持續了460多天,《論語》學習也持續了220多天了。我知道即使想要取得一點點成就,都是需要付出行動的。
但,最最重要的是,我有了目標。我覺得焦慮是因為沒有目標,看不到方向,不知道該走那條路。一旦想清楚了自己篤定要做的事,也就不焦慮了。
最近在讀《大學》,讀到《大學》開篇的第二句話,我突然頓悟自己不焦慮的原因。如果你讀懂了這句話,也就知道如何讓自己不焦慮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知止:知道目的地。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于“靜”,《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圣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后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是以明了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明了自己的價值觀,明了生命中什么對自己是重要,,明了自己的追求,如此即便做同樣的事,你心中亦是非常清澈的而安定的。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沉靜,沉靜才能夠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夠思慮詳審,思慮詳審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我們焦慮,是因為我們心神不寧,我們心神不寧,是因為我們不夠沉靜,我們不夠沉靜,是因為我們志向不夠堅定,我們志向不夠堅定,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么,要往哪個方向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句話只有26個字,卻能解決現代社會人們的很多困惑。我們往往只關注在“得”這個層面,而“得”只是表面而已,你想要“得”,你得去探尋“止”,也就是你的目標或目的地。
人生目標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回答的問題,我們中大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我們每天焦慮地惶惶不可終日,也不愿意靜下心來去探尋內心的目標。當你沒有目標,人生就只能隨波逐流了,當你沒有目標,你的學習也只能是雜亂無章的了。當你沒有找到重要的事情時,你只能不斷做不重要的事情。
想要不焦慮的方法說簡單也很簡單,去尋找你的人生目標和方向。說難也很難,對有些人來說,也許一輩子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關于如何尋找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自我管理之二要事第一,找到人生的“真北”》。
這是《大學》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上一篇文章《原來大學應該這么過?《大學》&《新生》|【四書新解】》,主要講了大學應該怎么過?其實,講的就是《大學》里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分享的內容是《大學》里的第二句話。
我準備在2016年學完“四書”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會寫【四書新解】系列文章,如果你也對“四書”學習感興趣,歡迎關注。我寫的【每日論語】系列的文章已經更新了200多篇了,也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哦。
碼字很辛苦,留下個喜歡再走吧~~~
如果喜歡請轉發朋友圈,讓更多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小伙伴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