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到不是說他心腸不好,他就是暴躁。比如,為了做菜放多少鹽這么一點小事,他就能對著我母親吼起來。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吼我,我就會害怕得哭起來。后來我長大了,覺得自己變強大了,我爸吼我的時候,我也不甘示弱地吼回去,有一段時間還洋洋自得覺得我爸收拾不了我了。
后來,我遇到了我老公,和他交流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變成了我爸那種人——為了一點點小事情,就朝著我老公吼起來。我自己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多次想要改正,可是下次遇到事情的時候,又忍不住了。
就像不知道突然激活了身體里的哪個開關(guān)一樣,吼叫已經(jīng)變成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小事就和伴侶交流的方式了。
直到我讀到這本《高難度對話》,才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在這本書里,作者邁克.貝克特爾就指出,無論父母怎么樣教育我們,我們還是會通過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來學習與人交流。而且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觀察,我們對于情緒會行程一套“默認設(shè)置”,我們也許能夠克服它,選擇一種新的和別人交流的機制,可是當我們陷入較大的心理壓力時,我們的“選擇機制”就會罷工,我們又回復“默認設(shè)置”。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到了關(guān)鍵時刻,我還是改不過來。
于是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興趣,就接著讀了下去。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高難度對話》,副標題是“如何與挑剔的人愉快相處”。我覺得它的副標題更加貼切地告訴你這本書的主旨——對于我們覺得難相處的那些人,比如整天挑你刺兒的老板,動不動就對你冷嘲熱諷的朋友,以及一說話就吵架的配偶,你應該如何應對他們。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講述了人際關(guān)系難題的根源,這里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就像在房間里進來了一頭小象,你假裝沒有看見它,等它越長越大的時候,你才不得不對別人說起它,希望把它趕出去,可是太遲了,它已經(jīng)太大了,出不去了。所以也許,我們需要在它還小的時候就意識到它,然后想辦法去解決它。
第二部分列舉了我們與別人進行高難度對話時要用到的六個工具,它們分別是視角(我們需要正面對話和換位思考),信任,本分(不要去試圖改變他人,你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時間(處理人際關(guān)系需要慢慢來),還有尊重。
在第三部分里,提供了一些技能供我們實踐。包括營造安全感,消除畏懼,傾聽,坦誠反饋,從善意出發(fā),以及明確目標。作者在每個技能部分都舉了很多例子,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如果我們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技能并運用,那么它一定能為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加分,從而讓人際關(guān)系對我們變得簡單起來。
本書作者邁克.貝克特爾,是美國富蘭克林科維公司的金牌培訓師及高級培訓顧問。他之前還寫過很多溝通類的暢銷書,其中那本《跟任何人都聊的來》在中國也很受歡迎。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年紀已大(有三個孫子了),所以他的人生經(jīng)驗和閱歷,一定比我們大多數(shù)人要豐富,我們也可以借用他的人生經(jīng)驗,學會與人溝通,少走彎路。
書里有幾個點對我觸動最大,都是那些我之前從未思考過,但是在生活中常常犯錯的幾個點。
第一,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影響他人,而不是改變他人。
在一段溝通中,當我們認為別人的觀點是不對的,就想極力去說服對方改變觀點,可是這樣就等于切斷了溝通過程。作者說:“當我們認為別人需要改變,就等于把他人推到了掌控這段關(guān)系的位置上,就等于放棄了自己的影響力。”
其實仔細觀察很多人吵架,都是這樣的套路,兩方各執(zhí)一詞,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于是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其實就是把他人推到了掌控這段關(guān)系的位置上,而自己又不服氣,所以只能吵下去了。
如果想要更有效地溝通,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溝通模式,升級我們的交流的工具箱。
第二,和不同類型的人相處,要用不同的策略。
當我們遇到觀點不一樣的事件時,我們就會極力想讓別人認同我們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情緒就會開始激動起來。有些人性格比較外向,也許就會開始滔滔不絕地和別人爭辯起來。有些人性格內(nèi)向,遇到這種激烈的場合,就恨不得趕緊結(jié)束爭端,自己找個安靜的地方躲起來。
所以顯而易見的,如果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碰到一件事,他們一個越說越暴躁,一個越來越想躲,根本就無法交流。
作者認為,他們的做法沒有對錯,只是他們性格不同而已。要解決高難度對話,控制情緒的關(guān)鍵之一在于了解對方的脾性。作者把人分為四種不同的性格:高能型,高慮型,生悶氣型和退縮逃避型。并分析了每種人的對話風格和需求,根據(jù)這個,他還總結(jié)出了對不同的人,要如何交流。
比如說,你遇到一個高能型的人,這個人很強勢,能滔滔不絕用口水淹死你。為了避免這種人主導我們的談話,我們的反應必須溫和而鎮(zhèn)定,不要急于回應。不然會被他的邏輯帶溝里去。你可以和他說:“非常感謝你告訴我這些,但我需要時間好好想一想。”
與這種人相對的,是“逃避退縮型”的人。這種人遇到?jīng)_突就退縮了,總是想要逃跑。于是作者指出,和這種人談話,你要意識到問題出在哪兒,并給他一定的時間從壓力中解脫出來。你可以和他說:“我知道的也很有限,你一定有你的顧慮,過幾天我們再談?wù)勀愕念檻]好嗎?”
我就是和不同的人交流,經(jīng)常就用一個模式,所以其實能和我一拍即合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你羨慕那些和什么人都聊的來的人,也許你應該看看這一部分。
第三,在處理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的時候,我們需要給它一點時間。
現(xiàn)代人總是追求效率。我們每天學習各種時間管理的辦法,就是為了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里做最多的事。可是在這本書里,作者就指出:“在處理重要的人際關(guān)系時,我們越是追求效率,反而越容易遭受痛苦,處理棘手的問題時,越是追求速度,反而越容易弄巧成拙。”
我們追求效率總是沒有錯的,可是對于那些在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也許我們需要給他們留出更多的時間,來陪陪他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并刻意營造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在人們的交流過程中,只有7%的信息是通過語言傳遞的,38%是通過我們的語氣語調(diào),剩下的55%,則是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所以花一些時間,來和那些重要的人面對面溝通,也許你就能夠明白,她在電話里說的那句:“我很好”,其實也許她并不開心。
就像作者說:“刻意營造的面對面交流時間,就像是投資了高品質(zhì)的理財產(chǎn)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xù)不斷的小額存款能在未來產(chǎn)生高額的紅利。”抽點時間多陪陪家人,家才能變成一個安全的港灣。
作者還有很多其他很重要的建議,比如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學會傾聽,學會這些技巧,真的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
回到一開始,看完這本書后,我突然意識到,我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高能型人。所以以后我和他交流的時候,既不是像小時候那樣一聲不吭只知道哭,也不是和他頂回去,而且耐心地聽完他所說的每一句話,理解了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之后,溫和又平靜地對他說:“好的,爸爸,我理解您的意思了,但是我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想想怎么來回應您,好嗎?”然后給他一點時間,慢慢把他的性格扭轉(zhuǎn)過來,不要總是一遇到事情就發(fā)火。
同時經(jīng)可能去包容那些你愛的人。作者邁克.貝克特爾就說:“當有人真正關(guān)心我們且不帶任何附加條件,我們就有力量去應付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
總之,我認為這本書,適合那些和父母,配偶或者同事溝通有問題的人。如果你也在為自己的溝通方式而煩惱,我建議你可以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