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方面入手,幫助你把結構思考力內化為能力,甚至是習慣。
一、把握結構思考力的本質。結構思考力作為理性思維的基礎,對應三個環(huán)節(jié),本質上是理解、重構和呈現三個思考層次。
第一層“理解”是收集信息階段,目標是“隱性思維顯性化”。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意識的運用結構,將注意力導向一個盡可能寬廣的范圍,并能夠從結構的視角審視思維是否清晰。
第二層“重構”是思維加工階段,目標是“顯性思維結構化”。比如論證類比原則、金字塔原則等,目的是運用結構思考力的方式構建自己在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時的結構。
第三層“呈現”是思維的輸出階段,目標是“結構思維形象化”。形象化表達是結構化思考后最有效的輸出方式。
參考書目:《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結構思考力》《透過結構看世界》(李中秋)
二、“以終為始”,明確訓練場景。結構思考力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它的適用范圍不局限于工作總結,而是在思考、提問、學習、寫作、表達和執(zhí)行等很多方面,都可以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場景是結構思考力最主要的應用場景,也是最主要的訓練場景。
三、走出舒適區(qū),進行刻意練習。
1、有計劃地將思維標準內化。10個核心的思維標準:識別、判斷、概括、論、證、類、比、配、得、上。想掌握結構思考力的思維方式,先要系統(tǒng)化的梳理這些標準,給自己制定一個思維標準內化的計劃。在每周訓練中,重點研究一個思維標準,并在實踐中運用和反思。
2、每天深入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每天選擇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如超級個體專欄里的“每日精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路徑。
3、利用碎片化時間反思。每天花些時間把自己的反思記錄下來形成日志并定期回顧,會有助于思維的提升。
想在不確定的時代,為個體崛起做好準備,“善思、善問、善學、善寫、善講、善為”是必不可少的獨立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