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池塘
海棠初謝 蒹葭新綠
池畔觀魚賞鳥
忽聞蛙噪引人尋
卻把那 老龜驚擾
烏鱗擺尾 頑童擊掌
正怕天鵝著惱
誰知他慣懂風(fēng)情
游開去 雙棲雙照
這是周末郊游填的一首詞。
漫步山間,有這樣一個小池塘,各種臨水而居的鳥高低翻飛,很是好看。蛙鳴陣陣,小朋友忍不住在池塘邊上尋找青蛙,無意中卻見到一只碩大的烏龜,光是龜甲就足有二尺來長。這時候小朋友們把隨身帶著喂鳥的谷物、瓜子扔進水里,引來一群鯉魚,每條都有一尺到二尺長,烏黑的鱗片,出乎水面上下,張嘴就把瓜子吃了。天鵝像是端莊的高士,只管自己雙雙游來游去,并不理會這一切。見此有感,謅了這首詞出來。
這是我第一次填《鵲橋仙》,查詞譜發(fā)現(xiàn)此詞有很多變體。我遵照的這個是歐陽修體,56字,上下闋各有兩處押韻。詞譜中收錄的有上下闋各三處押韻的,有各四處押韻達(dá),有加字為57字的,有加為58字的,不一而足。
不單《鵲橋仙》,別的常見詞牌也有多種變體,或增減字?jǐn)?shù),或平韻仄韻互換,等等。對此,王力先生解釋說,現(xiàn)在所見的詞譜是清人總結(jié)的,而唐宋人填詞并不遵照詞譜,只是對照前人的作品來寫。至于第一個寫某個詞牌的詞人,則多是按照音樂曲譜,或徑直按曲填詞。
我想這是合理的解釋,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詞牌都有變體——只要能合上音樂的節(jié)拍,能唱得出來,增減一兩個是完全可以的。就像京劇,不同的演員在演唱同一個唱段時常會根據(jù)自己的行腔特點增減字?jǐn)?shù)。
至于今天我們填詞,就沒有了這樣的優(yōu)勢。多數(shù)詞牌曲牌對應(yīng)的音樂都已失傳,使得我們無法演唱這些詞,也就無法根據(jù)音樂的節(jié)奏來調(diào)整字?jǐn)?shù),只能按照詞譜中的某一個前人做過的體裁來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