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兒像了?媽那么瘦,我那么胖。”
“媽,我給你買了個冰箱,雙開門的。”
“媽,那件綠色的皮衣我也給你買了。”
“媽,你怎么那么愛笑啊?”
“媽,我現在是一名喜劇演員,好多好多人喜歡我。”
“媽,我好想你。”
“媽知道。”
賈玲在演完后說:“我媽特別想要一個冰箱,結果也沒用上。我媽特別想要一件綠色皮大衣,我在北京打工,就給我爸買了一件,我媽買了一件,結果我媽那件小了,我拿回北京去換,結果我媽就過世了,也一直沒穿上。”
子欲養而親不待,可能是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就像賈玲在《金星秀》里說的“即便現在掙再多的錢,可以買再大的房子,又有什么用?那個想要分享的人已經不在了。”親情是我們的鎧甲,也是我們最不能觸碰的軟肋,家一直是心里的牽掛,卻也成了我們回不去的故鄉。曾經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的父母漸漸老了,而我們好像還沒有那個能力為他們撐起一片天。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掙更多的錢,無關物質,只是想要給最愛的人更好的生活罷了。父母這一代人,經歷了太多時代的變遷,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貧窮中扎根生存,用自己的體力換家里一份溫飽。這份體力,也許一干就是幾十年,沒有休息,沒有保障,是真正的血汗錢。
他們也曾意氣風發、年華正好,他們也曾躊躇滿志、風華正茂過,這些都在生活的重壓下掩埋在時光歲月中,我們不得知。我們知道的是,家里有一個總愛嘮叨抱怨的母親和一貫沉默寡言的父親,家里并沒有太多的錢給自己買禮物零食,卻從不用擔心會缺短了上學的費用。家里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念書”,是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出息,父母甚至把自己當做最好的反面教材,讓你別一輩子像他們那樣活著。
那時候,你還小,不明白為什么任何錯事,不論錯在不在自己,總要面對母親不分青紅皂白的責罵和暴跳如雷的父親。而且開罵開打的前綴似乎總是“你不好好讀書.....”。那時候,我們開始畏懼獨裁的父親,開始討厭那個家。開始變得把什么事都放在心里,開始有些恨恨的想,我為什么出生在這樣的家里,有這樣的父母?
后來,你長大了一些,終于可以自己做主了。你開始變得叛逆,變得極端,變得張狂,變得虛榮。你扭著父母買昂貴的衣服,卻從不關心錢源自何處,你對著父母說著傷人的話,卻從不在乎他們的感受,你摔門而出宣誓著自己的脾氣,卻不再畏懼,因為你知道自己跑得過父親。
再后來,你又長大了一些,知道自己是窮人家的孩子,知道為什么從小聽得最多的會是好好念書。也記不清哪一刻,突然就懂事了。也許是自己一氣之下任性的夜不歸宿,父母一夜的守候與責罵;也許是親戚們一句對父母小瞧的話語,莫名得就刺痛了你的心;也許是無意中看到父母正在干的苦力活,心底泛起的一絲心疼。甚至也許只是父親的一聲嘆氣,母親的一次落淚。
后來的后來,你才明白,那時候,父母的出發點不一定是對的,卻一定是想為你好的。父母的做法不一定是對的,但怎敢說是不愛你?那時候,為了湊夠學費書本費,父母瞞著你借了很多次錢。那時候,自己的一雙名牌鞋,是父親半個月的血汗錢。那時候,父母又何嘗不想給你最好的,但他們能力有限,只能盡自己所能給你能力范圍之內最好的。那時候,多不懂事啊,都不知道體諒父母。
后來的后來,你明白了,卻要離開他們去尋找自己的遠方,一個人漂泊在外,和他們漸行漸遠,成為了游子。夜深夢醒處,會突然想念家里的人。會想要努力一些,多賺點錢,讓他們開心。你開始替那些畢業后留在父母身邊的人高興,平淡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現在,你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大人,起碼可以自己養活自己。可是,你卻開始害怕,害怕他們老去的速度太快。
你漸漸發現,曾經是家里頂梁柱的父親,頭發慢慢少了,腰已經有些佝僂了,變瘦了,眼睛不好使了,搬點東西要歇好幾下了。
你漸漸發現,曾經是家里半邊天的母親,頭發已經白了,開始經常腿疼了,走路緩緩的,連反應都開始慢了幾拍。
你突然好懷念,那個可以一只手就拎起自己暴打一頓的父親,那個做什么事都特別利索連走路都帶風的母親。
父母老了。你開始發現他們越來越依賴你,開始大事小事都征詢你的意見,讓你拿主意。開始期盼著你的每一次回家,母親嘮叨的話也從以前的“等你再大些”變成了“等我跟你爸老了”開頭。你開始發現父母對你慢慢地有些小心翼翼,說話也帶了幾分客氣,很多事明明有心無力,還要強撐著。開始偷偷地幫你準備將來結婚用的東西,開始瘋狂的縫東西,擔心年齡越大眼睛越花。
父母老了,我們看得出來,感覺得出來。甚至只要觸到親情,我們總能淚濕眼眶。多希望時光可以慢些,不要再讓你們變老。
我們終究要成長,也終究會站的更高走得更遠。父母一直會是我們心中的柔軟。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奔跑得更快些,盡己所能給他們最好的守護。有時間多陪陪他們,沒時間多打電話回家聽他們嘮嘮。
也許,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雞湯從來不是什么成功之道,獲利捷徑。而是我們要面對父母正在快速老去的事實,跑的勇敢一些,瘋狂一些,踏實一些,再快一些,才能幫他們撐起這一片天空,努力成為他們的驕傲,是此刻我們最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