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面我們說到黑格爾將形而上學發展到了巔峰,但這時啊又有人出來大聲宣揚黑格爾的觀點是不對的。這又是誰來踢館了呢?He is 叔本華。
? ? ? ? 叔本華本人非常自信,一部分來自于他身后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個大商人,祖上幾代也都非常有錢,有足以讓他衣食無憂的家底。他的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社交達人,與大詩人歌德啊,寫童話的格林兄弟都有結識,同時呢,也是文藝女青年,寫作上也小有成就。但是呢,叔本華和他母親的關系就處的不好。叔本華25歲時寫了他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他的母親對他的這本書各種貶損,叔本華很氣啊,總之后來母子關系越來越壞。在26歲的時候,叔本華得到足以讓他終身衣食無憂的財產后,離開了母親,獨自生活。在30歲他出版了另一本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結果那時反響不大。但他依舊自信滿滿,大夸自己的才華如何如何。后來他還得到機會到柏林大學任教,想與黑格爾一較高下,比來聽課的學生的人數,結果他的課堂基本不超過5個人,不到半年,他就崩潰辭職了。但他依舊是認為學生太笨了,自己太超前了,不會意識到他自己教不好的原因。反正他也不在乎這些,有錢任性,以后他的哲學事業都是通過寫書來完成了。怎么說呢,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家里有礦,愛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仔細捋一捋,那時的西方哲學家們大部分是衣食無憂的,他們才有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精神,去思考世界的本質,人生的意義,而大部分普通平凡的人們都在為一日三餐的生活而奔波呢,又怎么有多余的精力想這些呢?你看,叔本華就是憑著有礦,一直在折騰他的哲學事業,之前一直各種起伏,直到他65歲的時候,他才名聲大噪,慕名者越來越多。那接下來我們講一講叔本華的哲學觀又是什么呢?
? ? ?? 叔本華是康德思想的繼承者。康德哲學的一大問題是物自體這東西是自相矛盾的,黑格爾的解決方法是取消主體和客體的對立關系。而叔本華認同康德的形而上學,不認為物自體是完全不能認識的。他說“我”自己就是物自體。物自體是超越理性,不能用理性知識體驗的,但我們觀察自己的時候,可以不靠理性,而是靠非理性的“直覺”,而且物自體只有一個萬物的物自體是統一的,叔本華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生命意志”。
? ? ? ? 生命意志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萬物去運動,去發展。在叔本華看來,生命意志是世界上最本質的東西,是不可抗拒的,是永不停歇的,因為物自體是非理性的,所以生命意志也是非理性的。對于人來說,生命意志主要表現在人的生存欲望。在叔本華看來,理性和意志相比,理性處于劣勢,但理性不是沒有用,只是實現意志的工具而已。
? ? ?? 說到這里,我們會覺得,叔本華只是把康德的物自體個解釋成生命意志,那又有啥差別呢?其實這里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相差十萬八千里。具體是什么呢?且聽下回分解。
? ? ? ? ? ? ? ? ? ? ? ? ? ? 摘錄于《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下篇第1章的一點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