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婷婷
-1-
微信里一個姑娘發朋友圈曬自己一個月減肥12斤的成果。大意是每天只吃雞蛋和水,“管住嘴,少吃多運動”真的有用的,以前瘦不下來真是是吃太多了。并配上了一個得意的表情。
朋友圈不少朋友表示贊同,留言有自己少吃瘦了,有從今天起過午不食的,有佩服姑娘毅力的,有幾個我認識的朋友紛紛留言要試一試,并送上了大拇指。
姑娘知道我也在減肥就發來消息:“試試吧,一個月能瘦12斤比你運動快多了”。
“我這吃吃喝喝瘦3斤挺好的”。
對方發來一個白眼,“你胖就是吃的,你還敢吃”。
我說:“還好吧,沒那么嚴重”。
對方看我并無學習和贊美之意,就沒再回復。
-2-
我身邊閨密也有一個跟這姑娘很相似的。過午不食,晚上和我一起運動時聽到我又吃了點心甜點,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閨密雖說過午不食,但身邊零食不斷,她的“不食”只是不吃主食。不時還發消息要么是“中午吃火鍋又吃撐了,明天不吃飯了”“嘴好饞”等等,要么就是安利各種減肥食品。
害怕自己因為吃東西胖起來,明明又想吃。只得過午不食騙騙自己,吃一頓好的犒勞犒勞自己。體重一漲,斷定自己又吃多了,少吃少吃再少吃。
晚上去健身認識一教練,閑下來交流。大意是很少有姑娘愿意舉鐵,看我在練挺驚訝呀。又問問我吃飯情況。我說吃貨,從不委屈自己。他挺贊同我的,并囑咐我一定要好好吃飯。
回家我就在思考,自己好好吃飯是正確的。吃好了,身體就好,身體好了就有精力運動。這樣形成的良好循環只會越來越瘦。
使自己以前胖起來的并不是食物,而是自己吃東西的方式有問題。食物是無罪的,食物只是食物而已。
-3-
從開始減肥到現在,一路從140斤瘦到118斤,沒有委屈過自己的胃。除了好吃好喝之外,還保持著“飲食記錄”的習慣,記得多了就發現自己飲食的特點和以前胖的原因。
1、吃東西老想一次吃完
作為一個“中式點心”的骨灰粉,吃點心一直是我的一大愛好。什么“蜜三刀”、“琪瑪酥”、“桃酥”、“哈拉豆”等等,都是真愛。
翻自己以前的記錄,幾乎只要我買點心,無論多少就沒剩下過,一次就吃完了。
2、正餐過分追求8分飽,實際沒吃飽
有一段時間加餐很嚴重,每到下午3點就會想吃東西,還是高熱量的蛋糕點心。
記錄幾天我發現這段時間正餐后面都有8分飽,感覺沒吃飽等。
以前沒有的加餐習慣,也隨之出現。
3、吃飯樣式單一,沒有滿足味蕾
以前吃飯每天都吃的一個樣,想吃點別的又懶得做。
一來二去每天嘴巴干巴巴的,對吃飯沒了欲望,就轉移到吃點心上,得不償失。
4、怕餓的補償心理
胖的時候老怕自己吃不飽,一會兒會餓。所以吃不下了,也強迫自己吃吃吃。
不知不覺胃就撐大了。
5、邊走邊吃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逛街或者剛買的吃的,總是下意識的邊走邊吃,沒走到家就吃完了。
也不記得自己吃下去了多少,也記不起來食物的味道,就這么懵懵的就吃完了。
6、飯做太多,餐具太大,怕浪費
自己一個人住做飯特別不好掌握量,(捂臉,單身狗沒人搶食是一種寂寞)稍微一做多,怕浪費就吃進去了不少。
有段時間因為湯熬的多,自己直接上小盆喝湯,不知不覺就喝下去了不少。
7、吃飯時注意力被分散
因為以前在家養成邊看電視邊吃飯的習慣,自己住后就連著WIFI用手機看。
看這吃著,注意力全在手機上,無意識的吃完了一桌飯,當發現撐得時候已經晚。
8、水喝太少
睡醒起來后,老覺得餓。慢慢養成睡醒吃點水果的習慣,但一吃就容易撐。
記錄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睡醒吃的幾乎都是水分大的,而且睡前喝水少。
斷定自己是真實欲望應該是“渴了”。
-4-
分析出來原因,實踐起來就很舒暢。
1、一遍一遍告訴自己東西就在那,想吃隨時可以吃。
2、正餐吃飽吃好。
3、吃飯多樣化,每樣少吃多吃幾樣。
4、關注現在自己的感覺,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食物。
5、買了食物到家后,坐到那好好品嘗。
6、做飯量少點,換小一點的餐具,浪費不怕胃最重要。
7、吃飯只吃飯,不看手機。
8、多喝水
-5-
很多人喜歡看《舌尖上的中國》,不止里面有各式各樣的美食,還有美食背后的故事。
不知道從何時起,食物不再是食物,被我們附加了很多“情緒”。
食物不再是為了生存充饑的物品,而變成消化我們生活情緒的物品。
很多人心情不好就選擇大吃大喝,把自己的胃變身為“無底洞”。饑一頓飽一頓,油的辣的越刺激越能發泄情緒。
食物伴隨著情緒吃下肚子,沒有品嘗沒有回味,冷靜后除了懊悔絲毫想不起吃下的味道。
食物由享受變成了負擔。
講這些不是說吃食物不能作為發泄情緒的方式,只是想再吃食物時可以關注和回味一下吃進去食物的味道。聽聽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吃進去了才有意義。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Sushouz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