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翻出我之前記錄的魯尼成長日記,看到他4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
一天晚上,吃完飯,我媽要出去跳廣場舞,于是我來洗碗。
魯尼立刻放下手中的玩具,幫忙掃地拖地。
我夸他:“寶寶,你今天怎么這么乖???”
他不說話,繼續干活。
等他拖完地,我告訴他:“寶寶,該去刷牙洗澡了。”
不一會就聽到浴室里一陣嘩啦啦的水聲。
我想,這家伙,剛還夸你呢,現在又玩水了!
走過去正要開口斥責他,誰知看到那一幕讓我驚呆了!
只見他踩在小凳子上,拿著一把刷子,
邊沖水邊使勁地刷洗漱臺,
一點也沒察覺到我已經來到了他旁邊。
過了一會,他抬起頭看到我,說:
“媽媽,你在那干什么?”
我支支吾吾地說:“沒……沒事。”
看著被他刷得锃光瓦亮的臺面,我慚愧極了。
“對不起,寶寶,媽媽誤會你了!”
“媽媽,你誤會我什么?。俊?br>
“我以為你又在玩水啊!”
“媽媽,你又錯怪我了!”
“是啊,媽媽向你道歉,我應該相信你的?!?/p>
……
我至今仍記得當時內心的慚愧、內疚和心疼。
自那以后,每當遇到魯尼“頑皮”的時候,
我都盡量讓自己冷靜下來,了解事情的真相。
我發現,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太頑皮,
而是我們太著急,不愿意花時間去傾聽孩子,
還經常誤會他們的行為。
02
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來的小天使,
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愛著父母,愛著世界。
只是,他們還太小,有時候還不太會用語言來表達,于是他們就會直接采取行動。
還記得當初紅遍半邊天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嗎?有一個場景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是一場關于午餐投票的:
孩子們要把狗尾巴草送給做菜最好吃的爸爸,
其他孩子都投完了,
天天卻偷溜出去了,
張亮發現天天不守紀律亂跑后生氣地責怪他,
天天卻委屈地說:
“我只是想拔一根狗尾巴草給你……”
這時,大家才明白:
原來天天只是不想爸爸輸給其他人!
網上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送孩子上學的早晨,本就快遲到了,
可孩子偏偏灑了一桌的牛奶。
媽媽一下就火了,沖孩子怒吼起來。
孩子嚇到了,開始大哭。
過了一會兒,孩子拉著媽媽的衣角哽噎道:
“我是想倒在那個杯里,分你一點喝?!?/p>
03
在孩子表現出某些不良行為時,
大多數父母都只會覺得頭疼,
而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甚至給他們貼上了“頑皮”的標簽。
2001年,周星馳和母親做客鳳凰衛視時,談到一件往事:
周星馳小時候,父母離異,他和兩個姐姐跟著母親一起生活。
由于家境貧寒,他們難得能吃上肉。
有一次,母親好不容易從娘家弄來了一些錢,買了幾只雞腿,燒得金黃噴香。
菜剛上桌,周星馳就小猴似的爬上桌,抓起一只雞腿就啃。
誰料,手一滑,雞腿掉地上了,落在了一攤雞屎旁邊。
母親又是生氣又是心疼,買這幾只雞腿容易嗎?
她取過一根桑樹條,狠狠地抽了周星馳十幾下,最后摟著三個孩子抱頭痛哭。
節目中,周星馳說到這,母親接茬:
“是的,那時他可真頑皮??!全不知道,這飯菜來得多不容易,一點也不珍惜?!?/p>
這時,周星馳聲音開始哽咽:
“不,媽媽,我懂得珍惜,可是您想想,我要不是把雞腿故意弄到地上,您會舍得吃嗎?……”
聽著這話,母親情緒變得激動起來:
“其實,我早該想到。你樣樣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飯這么頑皮呢?”
母親哽咽著掏出手絹擦眼睛。
母子倆抱在了一起。
無數的觀眾也在這一刻,流下淚來。
04
也許有父母會說,我家孩子哪有那么懂事,他就是太頑皮了啊,怎么說都不聽。
對此,我只想說,孩子頑皮,要么是你沒有理解孩子,要么是你用錯了方法。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自證預言”,
即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如果你在心里認定你的孩子頑皮,
那么他就會變得越來越頑皮;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很好,
那么他就會真的越變越好。
那面對孩子的各種不良行為,
父母該怎么做才好呢?
還是給大家講三個故事吧。
故事一:
繪本大師約翰·伯寧罕有一個作品:
《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孩子》。
愛德華是個普通的男孩,他像所有的孩子那樣起床、穿衣、吃飯、上學、游戲、睡覺,但是有時候他也像所有的孩子一樣,會做一些頑皮的事。
當他亂踢東西時,爺爺說他是世界上最粗魯的男孩;
當他拿起鍋勺敲得叮當響時,奶奶說他是世界上最吵鬧的男孩;
當他偶爾欺負小朋友時,媽媽說他是世界上最惡劣的男孩;
當他忘記刷牙洗臉時,爸爸說他是世界上最邋遢的男孩……
于是,愛德華就真的變得越來越粗魯、笨拙、野蠻、吵鬧、邋遢、骯臟、惡劣、傲慢……
愛德華成了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可是后來,愛德華在踢花盆時,
一位大人告訴他:
“愛德華,我看見你種的花兒,長得很可愛,你應該多種一些植物??!”
于是,愛德華開始種花,他種得果然很好,
后來大家都請他到家里的花園幫忙。
又有一次,愛德華將水潑到小狗的身上,
誰知那位大人卻感謝他:
“愛德華,謝謝你幫我把這條渾身都是泥巴的小狗,洗得干干凈凈。你對動物很有愛心?!?br>
于是,愛德華真的變得很有愛心,
大家都請愛德華來照顧自己的寵物,幫寵物洗澡。
在這些大人的鼓勵和贊美下,愛德華的身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他收拾房間,變得干凈,還“細心地照顧每個小朋友”。
后來愛德華變得怎么樣了呢?
“有時,愛德華還是有一點點兒不愛干凈、野蠻、臟亂、邋遢、吵鬧、惡劣、粗魯和笨手笨腳的。不過,愛德華真的是——世界上最可愛的男孩?!?/p>
啟示:
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不要給孩子貼任何標簽,同時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故事二:
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中,
有一幕場景讓我印象深刻:
一天,小豆豆在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最珍愛的錢包掉進了茅坑。
她立即跑到學校的工具房里,扛來了澆菜用的長把舀子,開始挖便池。
她從便池里挖出來的東西,堆得像小山一樣高。
這時,校長先生來了。
一般人如果看到山一樣高的臟東西,恐怕早就不分青紅皂白要斥責孩子了,
而校長先生了解了情況后,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是嗎”便走了。
過了一會,他又走了過來,問:“找到了嗎?”
然后又像朋友似的湊近小豆豆的面孔說:
“弄完以后,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哦?!?br>
說完,又離開了。
后來,小豆豆還是沒找到自己的錢包,可是她很滿足,因為自己干了這么多的活兒。
而且,這件事讓她覺得,校長先生是一位“可以真心信賴的人”,
因為“校長先生對自己做的事情沒有生氣,很信任自己,把自己當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來尊重”。
她比以前更喜歡校長先生了。
啟示:
對待孩子看似“頑皮”的行為,要了解情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干擾孩子的探索行為。
故事三: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
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br>
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p>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br>
啟示:
教育“頑皮”的孩子,獎勵遠比懲罰更有效。
05
夏山學校的創始人,同時也是教育家的A·S·尼爾說:
“我堅信兒童的天性是純潔善良的,而絕非污濁邪惡的?!?/strong>
盡管我們的孩子有時也像愛德華那樣,經常各種調皮搗蛋,
但是只要堅信孩子的天性是純潔善良的,
我們就愿意耐心傾聽孩子,
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尊重孩子的本性,
發現孩子的優點,積極鼓勵孩子,
這樣,孩子就會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