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勤奮哥為了一事進行了一番辯論,勤奮哥以為,語言應該多元,保護例如方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刻意的把普通話這種用語作為日常交流語,更應該作為一種儀式感的語言,比如正式會議時候這種場合用一下,而非日常交流語言。
針對這個觀點,我想到的,是,普通話應該作為一種更加通用的,包容性的語言,應該被更加廣泛的普及和使用,語言即是文化的載體,又是一種工具,而不應該被當做一種儀式感的東西,比如因為要有一個開會場合或者正式場合才使用,這樣,便讓這種需要小眾化,貴族化,而不是讓他服務于我們,讓生產力更加的得到一種優化。
另外,我在想,其實把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應用在語言進化角度,也是具有可參考性的,如果一種語言不能服務于我們,不能被大多數的人所接受,那么,說的人越來越少,以至于被另外一種語言群替代,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優勝略汰,有的時候,在于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是沒有矛盾的,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方言都會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然能被稱之為文化資產,那肯定是在某些領悟給我們人類社會有很大的借鑒與助推作用的,否則,不利于我們交流與進步的,我覺得只能被稱之為交流工具,就比如說計算機語言里,更加高級的優化的語言被我們所使用的時候,某些稍微不那么方便的,則會被淘汰,是一個道理。
所以,關于方言與普通話,我覺得,可以雙軌運行,但是首先達成的共識,應該是對普通話的大力普及,其次才是對方言的保護。
人類祖先從非洲大陸走向全世界各地的時候,可能也沒成想到今天的交流與交通會如此發達,可是即使這樣,因為很多地方普通話普及的不那么好,給外來優質人才的引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礙。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一個小孩,如果從小到大都在一個方言環境長大,但是外面的大城市已經是因為普通話而得到南來北往的人的深度融合了,這個小孩或許在自己的小縣城能夠過得很好(但那樣也就畫地為牢了),當他去了大城市呢,他因為語言上的不自信,注定會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或者被外部環境所邊沿化,他的發展呢,可想而知。
我們為什么要注重英語教學,首先英語是國際上的普通話,如果一個城市要打造國際化大都市,那么,跟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人的來往會增多,我們要發展就要引進,我們引進所以就要改變自己,吸引別人,而不是讓每一個外來人學習我們的語言。同理一個國內的城市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需要吸引外來人口,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世界第一的美國如此,作為一個城市國家的新加坡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