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新年漸漸近了。 上班路上高架上的車似乎比往日少了一點點, 公司同事聊得最多的是到哪家店屯年貨, 而超市里堆積如山的促銷禮盒,金色與紅色的組合, 俗是俗了點,卻真的很喜慶。 日子好過了,新衣服想穿就穿, 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吃膩了,年味是越來越淡了。除了小朋友還在惦記著壓歲紅包,大人們最希望的就是那么美美地睡上幾天,但這也似乎是不大容易實現的。
要回家了,漸漸有一點點游子返鄉的感覺,但因為家比較近,也沒有那么興奮,只是不知怎地,過年時做的幾道年菜和點心,卻常常會涌現到腦海。這幾道菜,因為特別耗時,所以,平時是不大做的,只有過年時得了閑,便會細細地準備起來。于是,小時候,每到春節,便能一享口福。于是,我有點象那個巴甫洛夫實驗描述的,把過年的味道和那些美食聯系在一起了。
每到過年,父親會主廚,燒一道過年才會吃的大菜,如意菜。不知道是否因為菜里有豆芽而的得名,還是因為過年吃的緣故,反正從小到大,這道菜已經和年年如意緊密聯系起來了。說是大菜,其實也簡單,都是家常素菜,只是因為種類豐富,有些菜需要提前泡發,所以平時吃得不多。前一晚,需要將筍干,木耳,金錢菇泡發,第二天把他們洗得干干凈凈,切成條,和豆芽,蠶豆,花生,豆腐皮,雪里蕻咸菜一起熬煮,小火足足要煮上兩三個小時,才算完成。雖然是素菜,可是那鮮香不亞于雞鴨魚肉,還更加酸脆爽口,最適合早上配粥,讓你胃口大開。通常從年三十到春節假期結束,如意菜都會陪伴我們,也是父親對大家事事如意的祝福吧。
母親的拿手好菜是茄盒子,家常和精致集于一身。先將茄子去皮切成細絲,和上面糊和鹽。過年了,考究點便加入雞蛋和蔥花,攪拌均勻了,看那蛋黃的面糊上點綴這雪白的茄絲和碧綠的小蔥,煞是好看。油燒到7分熱,便用大勺子一勺勺舀進油鍋,那雪白的面糊在油中浮沉,翻滾,發出喜人的呱呱聲。待煎到金黃,趕緊檢出來亮著,咬上一口,松脆中帶著茄子都有的軟糯和清香。茄盒子既是菜又是點心,小時候我可以一口氣吃上5,6只,覺得一定比紅樓夢里的茄鲞好吃多了。
奶奶的保留節目是糯米糍粑。這道點心可是重頭戲,需要全家人動手的。 首先是將糯米和紅豆分別燒熟,倒在一起,趁著滾熱的時候,用搟面杖將它們不斷地攪動,直到變得像年糕一樣黏稠、均勻。說起來簡單,但是糯米這種東西是越攪越黏,到后來,覺得搟面杖都轉不動了。所以,一般是一個人攪動5分鐘,要全家人一起上,才能將整鍋的糯米攪拌到奶奶覺得滿意的程度,黏黏的,紅豆和糯米混合在一起,但也看得出糯米的大致形狀。這時候,奶奶便將糯米紅豆團成一個個掌心大小扁扁的餅子, 最后在外面滾上一層粉末(通常是炒熟的芝麻粉混合面糖/細鹽),放在竹匾中,放到室外晾干。第二天早上,用少量的油將糍粑煎得兩面微黃,脆脆的,便可以作為新年的早餐了。糍粑外面焦脆,里面軟綿,糯米、紅豆和芝麻的香味既混合又獨立,熱乎乎、香噴噴的,配上白粥,真是讓人感動到流淚的冬日美食啊!
年菜的快樂便在于要家里人一起動手參與,團圓的感覺油然而生。除了看著春晚包餛飩這個傳統外,孩童時最喜歡的便是一起做油果子。把面粉混合雞蛋,糖/鹽一起揉成團,再搟成薄薄的片,之后切成4 公分寬,8公分長的面片,然后在當中用刀劃開一條3公分左右的縫,媽媽的工作便暫告一個段落, 后面是我們小人的事。 將面片的一角穿過那個縫隙,類似于百葉結樣子的面果子雛形就出來了。 孩子們最喜歡的是把一些碎碎的面片根據想象做成各種花朵,小魚,兔子的形狀,就像現在小朋友玩橡皮泥一樣,玩得不亦樂乎。媽媽把這些做好形狀的面片丟到燒開的油鍋里,軟軟的面片便會很快地在鍋中翻滾,浮上油面時就變硬了,上面鼓起一個個小泡泡。等到它變成金黃色了,就可以撈出來晾干了。除了那些百葉結形狀的油果子,孩子們最期待的是自己做好的異形油果子,有可能已經炸得七零八落,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作品,還是很珍惜的,互相比較誰的最好看。現在想想,油果子真的很簡單,味道也不過香脆而已,但做油果子的過程留在記憶中,滿滿的都是過年的開心。
現在父母漸漸老去,奶奶也已經不在,但是每到過年,大家還是會一如既往地一起燒出這些傳統美味,不同的是,他們更多是指點,而動手的是我們這些小輩。兒子和我一樣盼望著回老家過年,也很早開始惦記這些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想著在冰雪紛飛的冬季,廚房里水氣騰騰,熱火朝天,鍋中傳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氤氳裊裊的香氣,孩子時不時地進來像小貓一樣叼走一塊菜肴,大人嗔怪中帶著寵愛和自豪。也許,這就是年的味道,一代一代傳承的家的記憶和溫暖。
要過年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