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閨蜜說,她感覺自己得了一種怪病。
她說:“我喜歡過一個男生,看著他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就想去撩他,和男生聊天也是很自然的談笑風生。直到最近男生主動告白,我的內心突然涌現出一陣惡心,果斷拒絕。”
我問她,是不是對方做出什么舉動讓你不舒服?
她搖了搖頭,說:“不是的,是我自己的問題。我可以喜歡異性,但對方一旦跟我告白,我的內心就會產生厭惡感,想要逃離。總覺得從牽手擁抱親吻再到坦誠相見這些過程很惡心。活了這么久,也羨慕別人正兒八經的談戀愛,但就是過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我和這個閨蜜從小就認識了,之前有人罵她玩弄感情,我還想替她出一口氣,結果她無奈地說:“算了吧,別人討厭我是正常的,我也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其實,這不是怪病。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屬名稱:性單戀(lithromantic)
二。
百度百科上說:性單戀,指“對某人產生愛戀,卻不希望獲得情感回應的人(這類人的戀愛情節可能會因對方的情感回應而消失)。”
他們的愛是有閾值的。
當對方不喜歡自己時,他們也會正常的去逐愛,但被告白就像是一場魔咒,一旦對方明示或暗示喜歡他們,這份愛就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想要逃離。
而能讓他們持久喜歡的,永遠都是那些明確或暗中表示過“我永遠不會和你在一起的人。”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們很難進入一段真正的戀愛關系,更多這樣的人被禁錮在單相思的角色里不可自拔。
三。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呢?
究其原因,這跟嬰兒時期與家人的相處模式緊密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通過深入研究嬰兒依戀模式,劃分出三種基本的嬰兒依戀模式: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矛盾性依戀。
三者的具體表現為:
安全型: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過分焦慮,不過分冷漠。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比較能發展穩定健康的關系。
回避型:孩子不尋求接近母親,母親離開后也沒什么難過的表現。當母親回來后想要和孩子親近時,他們甚至會躲避擁抱。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能依戀關系會比較薄弱。
矛盾型:孩子對母親的情感狀態出現即積極又消極的混合反應。母親離開后會缺乏安全感,而當母親來了之后卻又會推開母親。這一類型的孩子,長大后依戀關系可能十分強烈,缺乏安全感。
性單戀者大多數是回避型依戀,他們從嬰兒時期起,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照顧。長期的情感匱乏,讓他們在長大后,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感情。
久而久之,他們會擔心失去、被拋棄,于是采用了最安全的相處模式:沒有開始,也就不會有結束。
他們習慣性用逃避感情來試圖解決這種心理,甚至會在意識層面上壓抑自己被愛及對相處關系的渴望。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他們的喜歡總是會終止于被告白。
四。
那試圖想要通過回避來解決在他們眼里錯綜復雜的感情的人,如何才能和正常人一樣,談一場戀愛呢?
我們先一步步剖析他們的心理,方可對癥下藥。
1.覺得自己配不上那么完美的人。
不要過分完美異性的形象和關系,世上無完人。要知道,好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能看上你的,大多數都是和你差不多高度的人。
能愛你的優秀,也能接受你所有的錯誤和缺點,卻依然認為你非常棒的人,才是平凡而美好的愛情。
2.?對親密關系的恐懼多于期待。
他們害怕自己被拋棄、被傷害。
其實,趨利避害都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你想要和正常人一樣談一場戀愛,要學會的就是承擔風險。
童話世界固然美好,然而現實更像是《那年花開月正圓》里周老四說的一番話:“其實所有人吶,都是過客,你看啊,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只不過是早幾天晚幾天罷了,就是因為早晚都得散,所以啊,聚的時候要卯足了勁兒開心,等到散了呢,誰也別惦記誰,各自奔往自己的下一站,尋找自己新的開心。”
既然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失去的一生,那為什么我們不試著去體會這過程的美好呢?
3.?學會和自己和解,正視自己的內心。
其實,更多的性單戀患者,要學會的首先不是如何談戀愛,而是和自己和解。
我們來做一個小練習:拿出一張紙,先畫出一棵大樹干,接著在樹干上一一畫出家族譜。(這個家族譜包括與家人的關系、家人的性格。)
當這張家族譜畫出來后,很多問題已經清晰可見了。
畫完家族譜,我們要開始分析自己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嘗試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比如:覺得牽手擁抱接吻這些親密接觸很惡心沒關系,我們可以從小舉動慢慢開始,一步步學會接觸身體接觸。
不要刻意放大伴侶的舉動,學會感知自己的感受。
嘗試抽離出來看自己的經歷,像看電視劇一樣看待自己與伴侶的關系,才能看出自己與伴侶的不足。
4.?如果你的伴侶是性單戀者,你該怎么做呢?
要明白,從小就養成的依戀人格是很難一朝一夕改變的。不是你說幾句總會好的,TA就會變好。我們不妨跟著TA,一起慢慢變得更親密。
這時,切記不要霸王硬上弓,這只會讓他們更快速逃離你。
學會使用正確的溝通方式,語氣、語調、情緒和面部表情。
學會掌握沖突管理的辦法,學會溫和堅定的表達想要和TA在一起的決心。
注重營造無壓力的氛圍,要知道兩根繃得太緊的橡皮繩,最后繩子斷了,感情也會斷裂。
可嘗試帶有一點哀怨的語氣和語調,用撒嬌耍賴的口吻表達自己的期望。
這可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TA不但會在心理狀態上回避自己的感情,在行為模式上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正確的依附關系。
但相信只要給時間陪他們去成長,總會越來越好的。
最后。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不要覺得自己就要注孤生了。
不必自我否定,不必慌張。
生而在世,誰還沒有點這樣那樣的問題呢?
有人愛而不得,有人得到了又失去,沒有人一生順遂,我們都是在愛里面受過傷的人。
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也學著去接納別人,享受當下,我們都可以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