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乎“前途”的故事
這兩天兒子因為“作業”這件事情困擾不已。
“我不想寫!”“我不做了!”“能不能待會兒寫?!”“我不會??!”“不記得了??!”······這是兒子近期掛在幾句話。然而,關乎“前途”的事情,每個媽媽都不會馬虎,我也不例外。
昨天放學到家,兒子像往常一樣吃了點心,開始做作業。我們一起列好了當天的作業清單,并且開始計時完成。
因為很早之前就告知兒子“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完了可以安排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進入小學來,在家完成作業的情況還是不錯的。
然而,一切都如我們預期的那么順利,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兒子昨天晚上20道題目用了20分鐘做完了,這離老師要求的5分鐘完成相差太多了,而且字也是“飛龍在天”。老母親看到這樣的結果,倒吸了一口氣,努力平息自己的情緒,準備和他“共同解決問題”。
邀請他坐下,和他一起看他的作業,小家伙機敏的感覺到“危險”,眼睛直直地盯著我,看到他這個樣子內心又開始波濤洶涌了,但是我知道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我笑了笑,對著兒子說:“不錯啊,正確率百分百!前面每天去練習去記,見效啦!”兒子嘴角開始抽搐著上揚,他知道此次談話不會僅限于此。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你的媽媽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話題就此結束。
不要急,故事還在繼續。吃完晚飯我習慣性拿著手機翻看兒子的班級群家長的互動,看到一位媽媽在群里這樣一段話:
看到這段文字,我很疑惑,別的小朋友在學校完成了所有的作業,為什么我家聰聰全部帶回來做了,別人在做的時候,他在干嘛的呢?
“我忙死了,今天老師給我布置的作業特別多,我一直趕一直趕都沒做完?!?/p>
“哦?你的作業比別人多?”我好奇的問。
“不是,我在外面待了兩節課?!?/p>
“在外面待了兩節課?”
“嗯,老師讓我待在外面的,我就來不及了?!?/p>
“讓你在外面待兩節課的原因是?”
“懲罰我·····”
“哦,你愿意和我多說一點嗎?”
“就是中午吃完飯,我和三個小朋友在外面玩,老師讓我在外面冷靜?!?/p>
“你們幾個人一起在外面兩節課?”
“不是,我一個人?!?/p>
“?。吭趺淳湍阋粋€人?”
“因為他們在老師回來之前都回教室了。我不知道老師什么時候回來,他們知道?!?/p>
“哦,你沒注意到他們回教室?”
“我以為他們還會出來。”
“哦~那么你看到其他所有同學都在教室里做作業,你一個人在外面兩節課的時間,你有什么感受呢?”
“難堪,丟臉,生氣”
“還記得我們的句式嗎?我感到······是因為······我希望······”
“哼!我不想說了!煩!”兒子開始拒絕回答,并表現出極度的不耐煩。
雖然我知道讓他去再次進入當時的情境的回憶,讓他感覺到有點不舒服了,但是我那“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的想法在我心頭一直盤旋,我又開始繼續追問,并且語氣不再那么和善:“你現在怎么了,你可以告訴我嗎?”
“我煩?。∥也恢涝趺凑f啊!”兒子開始崩潰。
“你這是在逃避問題!你現在這樣的表現讓我很生氣!”我的大腦蓋子掀開了。
看到我生氣了,兒子開始發出“啊呀啊呀啊呀······”的聲音,聽到這個聲音,我感覺到自己幾近爆發了:“我現在感覺到自己已經快無法控制自己了,我需要冷靜一下,讓我可以自己合上大腦蓋子!”
兒子離開了房間,我幫助妹妹開始洗澡,然而“別人家的孩子”力量實在太大了,內心還是難以平復,“一定要解決問題”的念頭還是在不斷冒出來,但是我知道今天我和他是沒辦法解決問題了,挫敗感、憤怒、焦慮紛紛涌上心頭。這個時候在外出差的爸爸成了炮灰:“你真的不管你的兒子嗎?”
于是,把兒子拉過來和爸爸視頻解決問題,神奇的是爸爸的一句:“你看看,媽媽因為擔心你,和你溝通,你把媽媽氣得!”我瞬間心情平復了,共情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后來,兒子和爸爸一起回顧了近期出現的問題,并且自己想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約定了回顧的時間。
回顧
做得好的地方:
1、面對“亂七八糟”的作業,找到一個點去鼓勵孩子
2、啟發孩子自己去回顧、思考
3、及時喊停
可以做得不一樣的地方:
1、糾正前先做足連接
2、足夠的積極暫停
3、避免比較
4、正面表達自己的請求幫助
覺察:
1、失敗的溝通很多情況下是我們的關系沒有足夠的連接,即使我們強迫自己表現出“和善而堅定”孩子也會敏感的覺察到。
2、所有的擔心和焦慮,皆來自于自己事先的判斷和不接納。試著看看自己到底在焦慮什么?是這件事本身還是關乎”前途”的事?那么,孩子的前途我們真的知道嗎?
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問題真的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嗎?
4、和孩子去共情僅僅是說出你認為的他的感受嗎?如果能真的去設身處地去感受孩子當時的感受,是不是孩子更能感受到接納呢。
這里是一個親子講師和她的孩子們的故事,以此紀錄,共同成長的過程,借由這些經歷給到更多父母的一些支持和鼓勵。
歡迎關注或掃描名片海報的二維碼添加我的微信,讓我們有更多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