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講的翻身基于高科教練的MTM課程的第二章第六節。文章講解以仰臥,向右邊轉到側躺,最終到俯臥為例。
以下幾張圖片摘自高科教練的文章,鏈接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上圖是起始動作。有幾個要點:
在一個比較硬質一點的平面上仰臥。盡量不在身下墊枕頭以及其他物品。如果不墊不舒服,請用偏硬的枕頭或者書本。這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地面反饋。
手心向上,手肘九十度。兩腳腳尖沖前,不要有內八字或者外八字。
左腿蹬地內旋,右邊縮胯。(關于縮胯請查看MTM第二章前面幾節的內容)
左腿逐漸伸直,右腿逐漸折疊。與此配合的上肢動作是:左手向頭頂伸直,右手向右腿靠近,手肘逐漸彎曲。
上面這個動作到達極限位置時,就是側躺。此時從躺到趴的過程,完成50%。
換個角度看側躺。
上圖是我線下活動時的照片。
這個過程中,以下幾項同時發生:
左腿和左手臂逐漸伸直;
右腿和右手臂逐漸折疊;
軀干由平行到與地面垂直。
你的左側上下肢伸展到極限時,軀干剛好到達與地面垂直的位置。先伸直手臂再轉動軀干或者先轉動軀干再伸直手臂都沒有達到要領。
--側躺的細節--
“極限”。貼近地面的一側手腳折疊到極限,對側的上下肢伸展到極限(我上圖中的不足就是左手還可以繼續伸直)。左腳腳背繃直像跳芭蕾;右腳腳尖勾起來。
右手肘幾乎能碰到右膝蓋。
右手手心向上。
--如何完成側躺到趴--
無論是伸展還是屈曲,上下肢都要盡量做到最大幅度。這是蓄力的過程,就像把一張弓拉滿,才有最大的力量把弓箭射出去。
手掌扮演了“調動身體”的角色,如同操控汽車的方向盤。此時我們的軀干處于中間態,如同平衡的天平,在任何一側加砝碼都會改變現狀。
你可以做個有趣的實驗,將手心向你的面部轉,然后再轉向地面,此時你的軀干將重新回到仰臥位。
如果向相反的方向轉動,同時向頭頂方向伸直手臂,這個運動的趨勢將會傳遞到軀干,使身體正面慢慢轉向地面。
過程中,手臂會帶動后背靠近地面一側的肌肉收緊,背部收緊帶動髖關節伸(即大腿前側與腹部遠離)。
所以是手臂帶動下肢,主觀感覺就是大腿根被動伸直。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大腿沒這個反應,可以考慮用泡沫軸或高爾夫球放松下同側的肩、背和臀部。
--利用重力完成動作的最后階段--
下圖展示了動作完成80%的時候,此時身體正面已經朝向地面。
髖關節尚沒有完全打開,還有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如果到達180°,就是我們完全趴在地面上的姿勢。
如何繼續打開髖關節呢?
仍然不需要主動發力。看下圖。
完成動作的關鍵是利用重力。上圖軀干和股骨連接的地方是髖關節。重力向下牽拉著髖關節,從左圖牽拉到右圖,髖關節就自動打開了。
適應重力的過程出現在任何一個動作上,只要你在地球上生活。以走路為例。
我們行走或者跑步時,左腿蹬地右腿向前邁。右腳接觸地面,然后右膝關節折疊進行緩沖,周圍的肌肉相應地收縮來把重力勢能轉化為向前的動力。
所以順序是:重力牽拉——關節活動——關節周圍的肌肉活動。
這個順序和我們慣常學習的順序相反。你翻開一本運動解剖書,會看到“某塊肌肉收縮造成了某關節的活動”。事實上日常的生活中,更常見到的是在與重力為伴的過程中,我們的關節做出各種活動,促使其周圍的肌肉進行各種收縮。
所謂與環境相應,關鍵之一就是:利用重力。
動作講解結束,練習時兩邊都做,記住“練習動作既是糾正動作”,哪邊不順多做哪邊。
=====================
寫在最后:
這篇文章是給那些和我一樣的人準備的——那些更習慣邏輯分析而不是身體感受的人群。我在寫的過程中,腦中反復浮現著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拳的場景。
“記住了嗎?”
“回太師父,已經全忘了!”
“很好,上場干架吧!”
我希望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一些疑惑,最好再給你某些啟發。不過,大腦能不能記住、能不能理解這些動作并不重要,也不是訓練的目的,目的是身體能把這些動作做出來。
所以,練習時請務必放下預設、放下認知,傾聽來自身體的聲音。
---------葉昭蘇的角落(微信公眾號搜索yezhaosu)---------
在草坪上,在樹蔭下,談談動作、體態與生活。歡迎來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