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不管你做什么,腦子里總有一個聲音說“你做不到,你永遠做不好”,不管你做得怎么樣,得到的只有指責!
沒關系,親愛的,你并不孤單,這世上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受到種種否定,使得我們敏感,自卑,缺乏自信與安全感。這其中有一位心理咨詢師,她也曾經歷和我們一樣的痛苦,現在,她將她的經歷和經驗寫出來,幫助我們一起走出痛苦,走向新生。
這位作家就是美國心理咨詢師麥克布萊德女士。作者書中所述,既有她自己的親身感受,又有她多年的咨詢經驗。在多年的咨詢工作中,作者發現,許多女性都有她在自己身上發現的癥狀:敏感,優柔寡斷,自我意識過度強烈,自卑,和異性相處不順,沒有安全感。歷時28年,作者對數以百計的女性和家庭做心理咨詢,同時探尋自身的奧秘,尋求解決之道。最終,她發現,自己和那些女性病人所出現的癥狀,都根源于一種叫做“自戀”’的心理問題? —— 確切地說,是我們母親的自戀。作者發現,在我們缺乏安全感和滿足感的生活中,我們缺乏一種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愛,而這種愛,我們應該從母親那里得到,但我們沒有得到。而我們的母親,她可能也沒有得到過。這種扭曲的愛,作為一種痛苦的遺傳,代代相傳。作者覺得有責任去幫助那些母親有自戀傾向的人建立自信和自愛,于是,有了這本書。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
1 發現問題,自戀母親的小孩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什么是自戀?自戀指的是一種過分專注于自我的行為。
作者對自戀的母親總結出9種特質,比如,自夸,自大,自視甚高,覺得自己享有特權,缺少同情心,善妒,傲慢,目中無人等等。相對于父親來講,母親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因為孩子和母親相處的時間更多,母親更代表了我們的原生家庭。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經常和母親在一起,我們身上就留下了母親身上的特質,或者,母親將我們塑造成她想要的樣子,或者,適得其反。母親強勢,女兒要么也強勢,要么非常懦弱,極少處于中間線。
作者將母女關系中的問題戲稱為“10根毒刺”--------母親總是挑剔你,更關注事情而非你的感受,嫉妒你,以她為中心,母女沒有隱私,總是指責你,等等。這10根毒刺扎在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我們不由自主地將母親常年傳遞給我們的負面信息和感覺加以內化,造成我們的潛意識的情緒和行為模式都自我否定,給我們的人生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
2 分析問題,自戀母親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
作者將自戀的母親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事必躬親,一種心不在焉。前者對女兒過分的關注,事事都要按照母親的意愿行事,壓抑了女兒的天性,女兒事事順從,逐漸失去自我,做事缺乏主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后者對女兒漠不關心,疏于管理,又使得女兒感覺不到愛,從而缺乏自尊與安全感,生活中就表現的低自尊,自卑和缺乏自信。
這兩種行為模式都趨向極端,造成我們成為一個自我破壞類型的人。即便有人成為了高成就型,她們也很容易有“冒名頂替綜合征”,總覺得自己的成績是冒名頂替的別人,而非自己努力的結果。她們焦慮,自卑,抑郁,沮喪,并不斷尋找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
而自我破壞型個性的人,生活更加艱難,她們做事動不動就放棄,容易用各種成癮物來麻痹自己,成就水平極低,在自我破壞的生活方式中無法自拔,對失敗的恐懼讓她們不愿意盡力,最終一事無成。
3 解決問題 接受過去,重塑自我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關于母愛的這種羈絆,不只是作為女兒的我們受到傷害,母親也曾經是一個受害者,未來,我們的女兒也可能受到傷害。這是一種痛苦的傳承,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讓它在我們這里終止。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終止這種扭曲的愛,從而獲得療愈,重獲新生呢?
第一步,接受。
接受什么呢?
接受事實,接受母親的不完美,也接受我們曾經受過的創傷。像大樹接受風雨的洗禮,接受了,心就坦然了。
書中,作者將我們的成長歷程比作一棵樹,樹根是我們的家庭背景和代際影響,樹干上留下的傷疤是我們成長中曾經受到的創傷。
我們要怎樣才能接受事實呢?
記住一句話,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除了我們自己。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母親,為了療愈,為了我們的子女不受到同樣的傷害,我們必須要接受。改變,從接受開始。
第二步,體驗。
這一步,很重要,但很多人卻并不重視,所以,很多的療愈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建議你不要跳過這一步。
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家庭的緣故,我們常常否定,麻痹自己的真實感受,卻不允許自己體驗它們,當我們成年,這些感受早已經內化成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但從現在開始,我們學習逐漸康復,學習承認自己的情感,加強自己的自我意識。
那么體驗什么呢?
體驗悲傷,痛苦,憤怒,體驗我們曾經受到的傷害,真實流露自己的感情,讓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充分體驗這些痛苦,這樣,你才能克服它們。
我曾看過張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在這些書中,對此有過很好的描述。治療中催眠師對我們的催眠,讓我們回到童年,也是為了讓我們再一次去體驗當時的場景,讓情緒得以釋放,從而,放下過往,重塑新生。
第三步,寫日記
現在有一種心理疏導療法,就是寫日記。在日記中,我們可以寫任何東西,我們的不良情緒,我們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們對自己的觀察,對自己的療愈,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寫。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的情緒會慢慢平復,理智會戰勝感性,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從而幫助我們從創傷中走出來。當你把記日記當成你治療的一種記錄的時候,你一步步寫下來,不斷地回顧,監督自己的進步,掌控自己的治療進度,然后你就會有意識地處理掉那些伴隨你一生的消極念頭。作為一個觀察者,你還可以鍛煉自己控制情緒反應的能力,學著解決生活中各種情感問題,從而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對你的治療非常有效。
第四步,治愈,心理上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
我們上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這一步----治愈,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內心強大剛健自強的人,能夠享受自己的成功,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并具有獨立的自我意識。
書中說,從母親和童年獨立出來的一方面,就是讓自己從消極的自我暗示中擺脫出來,不要聽信那些“你不夠好”,“你不值得愛”的荒謬說法,你要下決心不讓這些消極念頭出現,一旦出現,立刻用積極的思想代替它。
我們怎么才能消除消極觀念呢?
首先,我們要想一下,自己平時是怎樣做決策的。你的信息來源是否可靠,那些觀念是否正確。一旦出現消極思想,你就要對它做一番批駁和判斷,讓你的頭腦中有新的觀念,并且長期鍛煉,讓積極的思想長期駐扎,鍛煉地多了,消極的思想自然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怎么才能判斷我們已經從母親那里獨立出來,已經發展出了真實的自我呢?
作者引述了詹姆斯. 馬斯特森《尋找真實自我》中,真實自我所擁有的幾種關鍵能力:有親密能力,有獨處能力,有自主能力,有自尊,等等。我的理解沒那么復雜,我覺得,當你考慮和處理事情時,積極主動地思考,依靠自己的力量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依賴父母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這表明你已經從父母身邊獨立出來,成了一個獨立的人。
“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別的地方找到幸福則是根本不能的。”雖然說,虎毒不食子,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有一句話說,十八歲之前的容顏是父母給的,我們無法改變,但十八歲之后的容顏,就是自己給的,自己有責任負責。就是說,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也無法改變,但成人以后,我們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所以,作為一個成人,一味的怪罪父母是無意義的,我們應該積極地尋求解決,從而成長為一個自信自強的人。
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尋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建立起自己的三觀,在自己的內心,塑造一個愛自己的“內在母親”,和她一起尋找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她一起成長。我的理解,其實就是自己愛自己,逼自己成長,放棄向外尋求愛與幫助,逼迫自己自立自強。但作者的這種想法更加溫暖更加溫柔,而不是咬著牙流著淚的硬撐。
書中還有大量有益的信息,關于怎么教育我們的孩子,怎么和他人相處,三觀如何建立,如何成為一個本真的女人,等等等等,內容詳盡,事例頗多。更有詳盡的步驟,教我們如何建立我們的三觀,發現我們的潛能,展現我們的激情,重塑我們美好的人生。
這本書主要是站在女兒的立場上訴說問題,但并不是說只能解決女兒的問題,自戀母親也不只是自戀母親的問題,它指向的是原生家庭。我們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有的可能來自父親,有的或許來自其他親近的家人,但問題有可能是一樣的,所以,這本書的應用很廣泛。
當然,家庭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可能說看完了這本書,你立刻就治愈了。幾十年的影響,不可能一下子就清除,需要我們將書中的練習多做,讓它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假以時日,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重獲新生!
感謝作者傾心的作品,希望我們每一個受到原生家庭傷害的人,都能夠從書中獲益,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成為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愛,自強而獨一無二的人!
作者簡介:
桔子,擁有少女心的中年阿姨,希望以筆為馬,追逐夢想,安放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