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可考據的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三皇五帝處于原始社會的中后期,是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后人追尊其為“皇”和“帝”。后世中,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自信心開始極度膨脹,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列位先賢,于是欣然接受馬屁精將“皇”和“帝”并稱的建議,自稱“皇帝”。
???????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開篇就是《五帝本紀》,意味著太史公已經對“三皇”時期的歷史不提供技術支持了。好在還有不少宣揚他們功績的神話和傳說,我們就借用這些素材來“撥開歷史風塵”,找一些有趣的東西。
? ? ? ? 三皇通常是指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農。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氏統一各部落、推演八卦,神農氏發明農業和醫藥,都對族群的發展有大貢獻。但是先秦是沒有三皇的概念的,大家只曉得某某某做了什么貢獻,三皇的概念一直到漢朝才完善起來。三皇時期到漢朝,中間簡直是隔了一個“上下五千年”,比我們現在看漢朝還要久遠的多。漢朝人評價三皇,其難度可比我們現在評價秦始皇還要大。畢竟我們有文獻可查,他們只能依靠傳說和一些實地的走訪調查尋找蛛絲馬跡。
? ? ? ? 首先明確一下“三皇”概念的發展。
? ? ? ? 在原始社會末期,有那么幾個人(可能是3個,也可能是8個)在人類發展的節點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感念其功德,各個部落將這幾個人的事跡口耳相傳,亦或者利用簡單的文字圖案記錄下來,隨后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在這個過程中,先民將鉆燧木取火的人稱作燧人氏,將推演出先天八卦的人叫做伏羲,將發展種植業的人叫做神農氏……以便別人聽到名字就能知道這個人的功績。
??????? 傳播的過程當然少不了統治者的推波助瀾。比如“天下共主”的軒轅黃帝是伏羲的后裔,自然會對宣傳自家先輩的功績上盡心盡力,畢竟自己也能得到蒙蔭,便于統治。
? ? ? ?就這樣,發展到了漢朝。漢朝有多事兒的人(是誰不重要)要從中選出三位,放在“五帝”的前面,并稱“三皇五帝”(是的,你沒有看錯,雖然三皇處于的時代要早于五帝,但是‘三皇’并稱晚于‘五帝’)。這一下可麻煩了,幾位先賢雖然不在了,但是架不住那么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子孫遍布各地??!后輩們開始了激烈的斗爭,希望為自己的祖先獲得這個合法席位。
? ? ? ?第一個鎖定席位的是伏羲。伏羲是古籍中有記載的最早的王,他統一了各個部落,定都于陳,并在泰山封禪(后世的君主們像秦始皇漢武帝動不動就跑到泰山封禪就是打這來的)。另外,伏羲在記錄溫度(天地)、濕度(水火)、風雷(自然能量)、山澤(地形)的過程中,創立了八卦,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再加上后世子孫良好的鋪墊,鎖定一個席位理所應當。因此漢朝流傳的五個“三皇”版本中全部都有伏羲。
? ? ? ? 至于其他兩席,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術界到現在都沒爭吵個結果出來,估計以后也不會有什么結論。不過,我想三皇到底是哪三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幾位先輩都在那個文明愚昧的時代,用自己的智慧影響了人類族群的發展,他們都值得敬佩。
注釋:用“三皇”表達時期的用法
在歷法還未形成時,先民們沒有時間的觀念。在傳說中,動輒幾萬年前,幾百萬年前,簡直是安徒生童話式開頭的原始社會版。因此,在讀相關的文字資料時,我只好忽略掉所有關于時間的概念,用“三皇”來模糊的表達時代。這種方式在以后一些模糊的時間節點還會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