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因為現在正值暑假,許多小朋友都會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外地去旅游或是參加各種各樣的夏令營活動。得到父母的呵護和關懷,每天可以品嘗到父母所準備的豐盛的、香噴噴的飯菜,生活無憂無慮。然而卻有這么一部分小朋友,生活在獨立與孤獨之中,除了學習獨立,生活同樣需要獨立,每天只能收到是父母的電話,實在想念父母了,也只能在視頻里同父母聊聊天,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別無選擇,只能面對。這就是大批的農民工進城務工,所衍生的一個新的時代名詞“農村留守兒童”。但這不僅僅是一個名詞,這是一個群體,更是一個需要社會關愛的群體。
? ?
? ? ? 這一部分孩子,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務工,長時間的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除父母以外的親戚生活在一起,生活沒有保障,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上平時的監管不到位、不合理,從而導致他們在精神或是心理上存在情感缺失,因為得不到關愛或是關愛不夠而自卑,性格孤僻,會對學習和成長帶來很多影響。那要想改變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這些難題,我們老師就更不能袖手旁觀了。首先我們知道,導致這部分學生出現問題,那根由是什么呢?筆者通過平時的教學和走訪調查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總結為兩類:一類是缺乏關愛和關注,父母不在身邊,無法感受到家的溫暖,由于性格孤僻,無法同其他同學交流溝通,朋友少,自卑,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影響其以后的發展。另一類是管理不當。比如,這些留守兒童,多半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監護,除了能夠解決他們基本的飲食外,其他方面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情感的關愛,作業輔導幾乎為零。加上任由孩子自由發展,很多孩子同自己的監護人抗衡、對峙狀態。正是因為有這些管理上的漏洞,這是留守兒童才會形成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的性格。所以,針對這部分孩子的教育是很關鍵的,除了要治愈他們的心理創傷之外,還應該教會他們守規矩,懂禮貌,變得快樂。
? ?
? ? ?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存在感。比如在班上,我會盡量安排這些孩子多參加課堂活動,多參加大型的集體活動。這無形當中把老師的愛,同學的愛,社會的愛用來溫暖哪些孩子的心靈。其次是用行動來感化這部分孩子。每次安排值日,值周班干部都非常痛疼,這部分人無從管教,根本不會參加打掃衛生。但是值周干部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親力親為的示范,不是指揮,而是團結協作。在安排他們值日是,我會同他們一起打掃,在掃的過程中,我會同他們交流如何把地掃干凈的方法,他們也很樂于同我分享,久而久之,地是越看越干凈了,孩子是越來越聽話了,每到他們值日是,不需要點名,他們也知道是輪到他們了。
最后也是最頭疼的一個,那就是這些孩子情感缺失的問題,因為缺上關愛,他們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抱怨,不滿。我帶的上一屆六年級有75名學生,但是其中留守兒童就有33個,差不多在班上占了一半。他們當中有的孩子的父母已經幾年沒有回過家了,缺少錢就往家里打過來,但是愛卻是永遠也無法“快遞”的。當我問起他們是否想同自己的父母見見面,這部分都是各執一詞。多部分孩子話還沒有說出來,但是淚珠已經在眼眶里打轉了。這時我知道,我不能把他們往下引了,我會把他們帶到“陽光少年之家”讓他們同自己的父母通視頻,敞開心扉的同父母聊天。
? ? 人們都說,老師實際上就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我認為這是沒毛病的,因為老師除了教會學生知識和學習的方法之外,還能以正確的價值取向教會學生學會做人。更重要的是用我們美好的心靈去溫暖這些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