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拖拉效率低,日常懶散不專心,這些讓老師們告狀、家長們頭疼的毛病,除了催呀催,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試試看嗎?來看看時間管理吧!
作者: 澤小童編輯部
轉載請聯(lián)系澤小童
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做作業(yè)拖拉,一點點小事要拖延很久才肯做,經常這里摸摸那里碰碰,看起來沒閑著,實際上卻又沒做什么事。很多家長為此頭疼不已,但是除了一直催促,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么。
其實,這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時間管理沒做好。
小學階段的孩子年紀輕輕,大腦發(fā)育尚不完善,課業(yè)壓力不重,并且普遍愛玩耍,沒有做計劃的習慣。這導致大部分孩子不能獨立地高效管理時間,容易出現(xiàn)把握不好任務所需時間,不知道做事順序等等問題。
作為家長,如果能夠引導孩子早早學會一些時間管理的小技巧,對孩子提升學習效率,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幫助將會是廣泛而深遠的。
那么,有哪些時間管理小技巧是適合我們小朋友學習的呢?
一、做生活學習計劃表
就像很多職場人士會提前規(guī)劃自己的工作任務一樣,孩子們也可以學著列出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任務。
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完成一個任務的大致用時、任務的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比如完成作業(yè)大約需要一個小時,明天一早老師就要檢查作業(yè),所以孩子必須在今晚就要完成它,完成作業(yè)之后,才能看動畫片,才能玩喜歡的超人玩具。
在開始嘗試做計劃表的時候,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如年齡、知識掌握水平、任務難度等,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讓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制定計劃和完成計劃的成就感。如果一開始就把任務排得太滿,容錯率太低,一旦出現(xiàn)一點小阻礙就會滿盤皆輸,孩子的壓力很大,很容易失敗,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信心。
引導孩子自己規(guī)劃自己的任務,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理清自己要做的事,還能幫助孩子明確做事情的順序,有條理不慌亂。
二、消滅“小怪獸”
“媽媽!我的橡皮去哪了?”“爸爸!你看到我的數(shù)學書了嗎?”
孩子好不容易肯坐下來寫作業(yè)了,卻又找不到文具和教材,家長手忙腳亂幫著孩子到處找,這時孩子默默地盯上了放在旁邊柜子上的小玩具。一來二去,等家長找齊了所有的東西,重新拉著哄著孩子回書桌,時鐘已經悄悄地轉過了一圈。
這種時候,往往家長們會選擇用“粗心大意,丟三落四,三心二意”等標簽貼在孩子身上。
那么,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撕掉這些標簽呢?
許多家長都認為現(xiàn)在的孩子競爭激烈,不用像自己小時候一樣花時間做家務、整理東西了,只要自己能幫孩子把東西收拾好,孩子就可以把更多時間花在學習上。但是,正是這種做法,反而讓孩子學習的效率變低了。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收拾東西,請孩子把文具都放進文具盒,文具盒放在固定的地方,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排列,比如書本尺寸、每日課表安排等。整理東西的規(guī)則,可以由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那些孩子自己能夠理解、認可的規(guī)則,在實施起來才會被更好的執(zhí)行。
現(xiàn)在的孩子有太多太多的玩具,從塑料的到電子的,從人偶到毛絨恐龍,那么多玩具都出現(xiàn)在孩子的學習空間里,也太容易讓孩子分心了。家長可以將這些好玩的東西都放在其他的房間里,和孩子一起把它們放進對應的收納箱,讓這些可愛的、孩子的小伙伴不變成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小怪獸”。
當孩子寫完作業(yè)之后,才能丟下紙筆,離開學習房,來玩具們的小家里和它們盡情玩耍。
三、運用獎勵機制
家長可以為孩子制定獎勵機制,使用家庭代幣就是很好的辦法。
喜歡做作業(yè)的孩子畢竟是少數(shù),但喜歡玩耍的孩子可絕對是大多數(shù)。家長不妨把孩子的愛好當做獎品,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機。比如,每當孩子按時完成數(shù)學作業(yè),就可以獎勵一枚“家庭幣”,完成英語作業(yè)則可再得一枚,使用十枚“家庭幣”,孩子就可以兌換額外半小時的動畫片時間!
當然,這種獎勵也可以換成物質的,那些孩子吵著要買的玩具,那些孩子流連忘返的游樂園,種種這些,都可以成為“家庭幣”的兌換獎品。家長要注意在制定規(guī)則時,根據獎品的價值設定不同的兌換標準,既讓孩子必須通過努力專注才能獲得獎品,也不故意用苛刻的規(guī)則讓孩子望而卻步。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哪些事情是受到鼓勵的,自己花時間花心思做好了,就會得到好東西。
養(yǎng)成時間管理好習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改掉拖拉分心的壞毛病,還對孩子未來為自己建立長期規(guī)劃鋪墊了非常好的基礎。家長們,快快做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