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測量是最基礎的測量,是后面所有帶刻度的測量工具的基礎。比如鐘表、彈簧測力計、量筒、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等等等等。孩子剛剛開始學物理,容易陷入動手“玩”的狀態,而忽略知識技能本身。當然,剛開始能讓學生感興趣“玩”起來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那么長度的測量應該學到什么呢?可以分為不同的幾個層次。
1、知道測量前要干什么,測量中要干什么,測量后要干什么。您一聽可能就煩了,量長度誰不會,用得著那么麻煩嗎?
物理是一門非常嚴謹細致的科學,我認為學好物理的知識技能、科學素養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多數人也只關注于此,而我還關注物理中蘊含的人文理念。它嚴謹的邏輯、精密細致、存大同去小異等等理念對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所謂的精細化管理就非常適合學物理的人來操縱。
回到主題,長度測量前要先觀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的位置,量程和分度值。
測量中要做到,貼近被測物、對準零刻度,視線不能歪斜等學生自己認真用心都能知道的事。
關鍵是“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上圖,鉛筆頭的長度不是讀到3.2就行了,筆頭在最小刻度2,3之間要估讀出5,這樣更準確。當然我們的眼睛不是精密的測量工具,估讀會不精準,才會引出誤差這個概念,這要在后面解決。
測量后呢?簡單,結果一定要帶單位。學生都懂,只有數字沒有單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比如上面的3.25,它只是一個數字,3.25米和3.25厘米是不同的,3.25千克呢?更不同了。
這里別看簡單,但需要反復糾正練習學生才能形成習慣。這其實也是物理和數學最大的區別所在。
2、長度的測量中關于長度的單位,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中的主單位,這些都簡單。如果想讓孩子在以后的學習單位中更容易,需要一點技巧。
長度在國際單位制中的主單位是:米。
1米大約是左肩到伸出的右手指尖的距離。當然每人身高不同,不是很準確,我身高1.62米,這個長度大約1.04米。
長度的其他常用單位有:千米(公里)、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納米等。它們之間的進率:
1千米=103米
1米=103毫米
1毫米=103微米
大家要理解主單位和常用單位的關系,把常用單位分成兩部分:“米”主單位,“千”量詞。關鍵:“千”量詞,1000、103的意思;毫米中的“毫”量詞,千分之一的意思;微米中的“微”量詞,百萬分之一的意思等。
那么1千克就是1000克啊,毫安就是0.001安啊,后面的大部分單位的換算問題就都解決了。
剛開始的物理,大家都覺得簡單,其實里面的物理理念還是很多的。但是,這些理念在以后的學習中會反復出現,并不需要孩子一開始就接受掌握。一開始的關鍵是學習物理的興趣,而動手實踐是培養興趣最好的辦法,這也是為什么男孩學物理入門快,而女孩子入門比較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