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個不成文的做法:學生從校畢業以后,工作以前,會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做一次長期旅行,四處走走看看,旅行的同時也會從事適當的勞動,想好要做什么之后,再正式投入到工作或事業當中。這一年,被稱為Gap Year(間隔年)。
顯然,在中國,大多數人并不知“間隔年”為何物。
如果孩子畢了業,還要去旅行,做點端盤子洗碗的“不正經事兒”,恐怕要被家人和社會怒其不爭,大多數將被指著鼻子憤罵其為“讀了書的廢物”。
對于年輕人自身而言,不知何去何從,非常焦慮。記得我畢業那年,要找什么工作什么單位,舉目四望,一片茫然。自知畫畫收入甚微,當一個畫師的想法在腦海中轉瞬而過。唯一 考慮的是,快速找到一份能掙錢的工作,讓家人覺得讀書是有用是值當的,在朋友面前也不至于掉了臉面。
一邊是熱切的期望,一邊是自我混沌意識背后的迷失。多數人在兩種力量的推動之下,來不及停頓和思考,便進入了像陀螺一樣不停轉動的境況中。
貳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有必要過得幸福。
而中國人的幸福感是極其罕見而微弱的,99%的人一生都在一味地追求世俗的成功:錢、地位和權勢。甘愿辛勞奔赴半生,只為人前直起腰板,同學聚會時頭頂光環,說話分貝高上十分,眾人擁捧。
卻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曾遇到一個創業人,他說,當初也是順著創業潮就做了,厭倦了這種日日加班到凌晨的苦逼創業,已經沒有了退路,等到六十歲退休,什么也不干,做個閑人。
這樣的人很多,只是隨了大流,求名求利,卻不是為了內在的快樂而做,這樣的人生多半是陷在痛苦里的。
真正讓自己感覺舒心且充滿幸福感的事,是情愿做到老做到死的。很多時候,你并沒有給自己一個思考的空間,甚至是習慣性地跟著紛擁的人群往前走。
這就是西方“間隔年”的意義所在。
它會讓你跳出自己固有的生活,去看不同的影像,去接受不同的思維認知,經歷更多,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歸宿,不盲目從眾,知曉要如何連接這個世界。
而在年輕的時候,面對人生的停頓、經歷和思考,對一生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這比在混沌中摸索,更具備可視化的清晰。
雖然國外的家長對這種“間隔年”的文化非常認同,并習以為常,但國內缺乏這種氛圍。真正要花一年的時間去旅行,無論是家人,還是社會都不樂見,唯一可攻之處在于自身。
條件不允許,沒有必要去死磕。我們不一定需要一個“間隔年”,但一定需要一個對于自我意義乃至自己與世界關系的認知的思考空隙。
叁
網上流行一句話:別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深以為然。
認知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實現自我意義獲得幸福感的捷徑和關鍵。并且,甘愿為此排難,踐行。
為了少走彎路,我們說凡事都要講究策略,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了整個人生如同一盤大棋,沒有戰略方向,將混沌而行。
只有明確了方向,基于此,所做的決策才會圍繞方向而進行,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式。無疑,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受到每一步都在向理想中的自己靠近的快感。
很可能在開始的時候,你會為親情所難,為戀情所阻。他們并不理解你,甚至覺得你簡直不可理喻,因為你拒絕成為他們一般的人,過他們一摸一樣的人生。而這只是開始。
請相信我:要脫離原本的生活軌跡,99%的人都會歷經一場爆裂的抗爭。
你感覺到孤單,其實你并非形單影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樣的身影。并且,這爆裂的抗爭,不僅僅來自于你和家人,戀人,還來自于自身。
而這也僅僅只是開始,只要邁過去,空間會越來越寬。
肆
我20歲的時候,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很窮,不僅口袋窮,腦袋也窮。
看到賺錢的機會就欣喜若狂,但賺錢的方式有很多種,究竟哪種才屬于自己,不去想,就從不知道。
煎餅大媽月賺3萬,無數小攤販比坐辦公室的白領更撈金。但你真的愿意成為一個一生攤煎餅的人嗎?也許在前一秒,你會點頭,畢竟嘩嘩的銀子啊多賺吶!
你再想了想,要忍受人生大半的時間推車街頭,還也得跟隔壁大媽競爭,油滴濺到干凈的皮膚上,頭發耷拉著油膩,哪天遇到光鮮亮麗的前男(女)友,一定會奔潰逃離。后一秒,你會質疑,會否定。
什么樣的奮斗方式,決定你將以什么樣的心態、眼界,身處怎樣的環境去生活。
而早日認知這一點,將最大可能地減小內心的撕扯,會產生內在的認同協和。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里的主角葉藏,為了取悅他人,慣偽裝自己,成為了一個大家覺得幽默有趣的人,但他充滿著極度自尊和榮譽感的自我意識又不允許他完全從于外界。因此,他一度自殺,非常痛苦。
像個陀螺一樣努力是無用的,沒有方向,從始至終,不僅暈乎,也轉不到多遠去。
要做就做岡仁波齊的朝拜者,去抵達心中的神山。
迷茫的時候,想一想,這一生,要成為怎樣的人,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奮斗。
至少,不會混沌、荒涼了此生。
作者簡介
一格。90后任性范兒少女。2年前離開體制,從小城到一線都市,于上海某司升任總監時辭職。而后,在深圳某科技公司做創業合伙人。每日讀書,得空畫畫,皆由心熱愛。她是你的鄰家姐妹,在簡書陪伴你,見證成長。喜歡我,就點個贊,關注我??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