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臨》:科幻與語言學的奇妙碰撞

文/季霖? ? 2017年1月21日

電影海報

這部片子最先是2016年光棍節那天在國外上映的,而昨天終于迎來國內的首映日。又是一段日子沒去看新片了,今天下午特意抽空去看。據說本片國內上映版未!刪!減!太給力了!因為里面保留了一些國際梗:P其實這部片子2016年的時候筆者就有關注了,第7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提名,“爛番茄”100%的新鮮度,除了這些好口碑的信息,還有兩個原因推動著我去看這部片子:

1.算是彌補還未看到《三體》的缺憾;

2.為了看“鷹眼”~

杰瑞米·雷納 飾 伊恩·唐納利

在視效上,這部片子說不出來有特別特別亮眼的地方,但跟以往的同類作品比起來,它確實很不一樣。

進入正片前看到的畫面你一定覺得非常眼熟,我稱之為:一個圈里一座山。以前一直沒去搞明白這是哪家電影公司,這次留意了一下:

Paramount-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

它家制作發行的電影你一定看過或聽說過:

《教父》、《奪寶奇兵》、《阿甘正傳》、《變形金剛》……總之是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關于電影公司的內容,今天就先說這么多,以后有機會再跟大家聊。

回到這部新作《降臨》。

本片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作者是星云獎及雨果獎得主,更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最優秀的華裔科幻作家。導演則是執導過影片《焦土之城》《囚徒》《邊境殺手》的丹尼斯·維倫紐瓦,繼這部《降臨》后,他還成為了另一部科幻巨作《銀翼殺手2》的導演人選。

研究團隊進入飛船內部

故事講述了外星人飛船突然出現在地球上,艾米·亞當斯飾演的語言學家臨危受命,嘗試著解析外星人的語言來了解它們此行的目的。杰瑞米·雷納飾演一名物理學教授,他與亞當斯一同受雇于政府。兩人帶領團隊通力合作,研究并積累了外星生物“七肢桶”的語言,并使用該語言與七肢桶展開了對話……

與外星人的第一次交流

和大部分科幻片明顯不同的是,《降臨》并沒有如法炮制“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外星人也不再是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然后一言不合就和地球人開打。而是著眼于地球人與外星人的“溝通”,地球人主動去探究外星人的語言,從而揭開它們降臨地球之謎。

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將語言學作為科幻作品的核心,這在科幻類的文字作品中就已是非常罕見。女主在片中就是在大學教語言、研究語言的。作為曾經在大學修習語言的筆者來說,一種親切感也是油然而生。男女主初見時,對于“語言”和“科學”有過幾番對話,也是蠻有意思的。此外,豆瓣上有一篇某語言學PhD的影迷從專業角度寫了一篇影評,很長,但我還是堅持看完了——寫得非常精彩,也令我心潮澎湃——因為在大學時學過兩個學期的語言學;我們學的只是皮毛,看了人家的文章,最大的感受除了敬佩還是敬佩(我都學到了啥,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同時也感受到,從某些角度去挖還是可以看到一部片子的亮點的。

而更為奇妙的是,女主研究的這種外星語言很像中國的象形文字,以形表意;這種文字大多呈圓環狀,環周圍有著不同程度的聚散結構,這種文字的形成過程借鑒了中國的水墨飄逸灑脫的美感,而圓環又有一種輪回重生的哲意在其間。想要理解這種語言并不容易,因為一個“字”,就包含了想要表達的所有語意,主角們也因此花費了很多精力去和外星人溝通以及研究。

艾米·亞當斯 飾 露易絲·班克斯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一詞多義、一意多詞的語言特點,想必曾經困擾過很多人,而在片中,這些“障礙”成為了故事的矛盾沖突點。這也是我覺得本片具有突破的地方。

七肢桶

在以往有外星人出現的影片中,外星人的飛船大同小異,但這部片子中的飛船很獨特——是個豎立的橢球物體。外星人基本都還算有個“人”形,可是這部片子里,這種外星生物隱現在白色迷霧中,看輪廓像是放大好多倍的章魚(有七個觸角,或許這就是它們被稱為“七肢桶”的原因吧)。它們發出的聲音無人能懂(就如巨怪發出的聲音),它們的觸角可以釋放出“墨汁”并在數秒之內形成一個文字(可能用“符號”來形容更確切一點)。外星生物與人類之間隔著一塊半透明的屏障,這讓兩者之間的交流更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么瑕疵的話,那就是女主預知未來的超能力。她眼前不時地會浮現她的女兒從出生到死亡以及她自己已知或未知的完整一生。雖然她說,這種能力是學習“七肢桶”語言賦予她的,但就目前的科學水平來說,這無法納入“硬科學”,至于未來會怎樣,那就看科學家們的了。所以,這種自圓其說處理得有點牽強(不知道原著中是怎么描述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還有就是男主的戲份被弱化了。聽看過原著的朋友說,小說里,男主的“存在感”挺強的,他和女主一直在交談。而影片的重心主要放在女主與外星人交流以及預見女兒的鏡頭上(雖然小說中這兩點也是作品主體),以至于情感細節也被弱化了,直到電影的最后才較為集中地渲染了一下。

這也便說明了改編作品中存在的一個極其普遍的問題:影視作品和原著之間的不同與差距。

原著的成功并不一定、有時甚至很難保證其搬上大銀幕后也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原著《你一生的故事》中有不少感性的文字,它們不像科幻情節可以營造宏大的場面,其格局是非常小的,那種細膩的感情也便很難表現出來。取兩個原著片段:

突然間,我已經在太平間。一個勤雜工掀開罩單,露出你的臉。我看見的是二十五歲時的你。

一瞥之下,過去與未來轟然同時并至,我的意識稱為長達半個世紀的灰燼,時間未至已成灰。我的余生盡在其中。

有人說,這些文字中透出的宿命的憂傷之感直戳人心最深處。這么一比照,想想還真的是有幾許這樣的意蘊在。

有些鏡頭,永遠也呈現不出原著的魅力來。也無怪乎很多人說,看電影莫看原著,看原著莫看電影;且不論這句話有多少道理,但那種唏噓惋惜的心情,我相信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是多少有一些的。

看見不少影評中都談到了一點,那就是影片通過可以預知未來的女主,向我們傳達的一個哲學理念——

如果你早已知曉生命中悲劇的結局,你會改變嗎?

如果你已經知道故事的開頭和結局,還會享受中間的過程嗎?

其實看到電影最后面,看到女主和男主相望的鏡頭,看到兩人擁抱的畫面,內心不由得覺到感動與悲傷。也許將來,就是他們會結婚,他們的女兒會死,他們兩個人會分開,可是至少眼下,他們是互相陪伴的兩個人,曾經一同解決難題、勇敢面對挑戰的兩個人,那么將來的結局也不再是心上的掛礙了。珍惜當下,熱愛當下,便足夠。

而男主的一句“從我記事時起,我就開始仰望天空,你知道我最吃驚的是什么嗎?那就是遇見你。”把這種親情和愛情的融合帶給人的感動推向了心靈深處。

【后記】

看到女主女兒經歷從生到死的鏡頭時,腦袋里還冒出了多年前皮特的那部《生命之樹》,也是講到了生命,表現的形式都很文藝范,人物語言不是很多,情感大多由畫面感烘托。甚至讓很多觀眾無法完全看懂。可盡管如此,它的藝術價值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而這部《降臨》也是一樣,它的出現不得不說是一種推陳出新,對今后科幻片的拍攝,有著一定借鑒的意義與學習的價值。


愛電影,愛音樂,用心感受,用心書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