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媽:
今天講家道家風,曾國藩家訓中說,看一個家族能不能興旺,第一,看子孫能不能早起,第二,看子孫有沒有讀圣賢書,第三,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
豆豆媽:
我分享我小時候的三段經(jīng)歷:我跟我哥兩個靠比較近,父親對我們的教育基本是一樣的。我家有上百畝田,夏秋兩季都是非常忙碌。當年我和哥哥上學的時候,父母會告訴我們在哪塊田里干活了,意思是讓我們放學后到田野干活,不能回家。
賀曉燕(彰泥):
子棟老師小的時候雖然沒有讀經(jīng)典,長輩也沒有讀,因為傳統(tǒng)文化斷層了上百年。但父母親對自己的教育,也就是家道家風,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小時候家里種了很多田,上百畝,就靠父母兩個勞動力是非常不容易的,早上上學時,父母會告訴孩子,今天在那塊田里干活,兄弟幾個放學后不是回家,而是直接去田里,一起干活。
豆豆媽:
小時候會埋怨,怎么這么命苦,別人家孩子放學可以做作業(yè),但是自己家不可以,做作業(yè)是自己的事,自己安排,放學后必須要干活。父母給到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家里的事情就是大事,自己的事放在后面。
豆豆媽:
7-8歲農(nóng)活幾乎都會干,8歲就會開拖拉機,手法嫻熟。第二天上學老師會檢查作業(yè),沒完成就打,打那個沒干活有時間寫作業(yè)的人。我們哥倆知道放學就要干活,還要回去跟小朋友玩,所以在放學前作業(yè)在學校寫完了。其他小朋友玩得都沒時間寫作業(yè),就沒完成,結果哥倆成績更好,因為難得所以更珍惜。
豆豆媽:
感恩當年父母給到我們吃了那么多苦。因為有了家風的傳承,現(xiàn)在的蓬蓬反倒有種驕傲。蓬蓬在外面看別人有玩具,她也想要,有時我不會給,她會哭我就告訴她不行就不行,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因為你姓張?,F(xiàn)在長大了,蓬蓬覺得生長在我們家很幸福。雖然小時候吃很多苦,可是我們感恩父母讓我們吃這么多苦。
豆豆媽:
蓬蓬小時候看到其他小朋友有什么新鮮玩具時,也會想要,說其他小朋友都可以有,為什么自己不可以買,子棟老師說,因為其他小朋友是別人家的孩子,你是老張家孩子,就是不可以。現(xiàn)在蓬蓬不會和小時候那樣想要別人有的了,反而會有一種家庭優(yōu)越感,因為自己家的家規(guī)和別人家是不一樣的,自己的父母會給到自己需要的,不需要的父母不會給到的,會有自己的選擇判斷,自己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真正的家風家道是父母的行事風格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真正的門當戶對,是家道家風,而不是金錢物質方面的。
豆豆媽:
我們童年的回憶都是父母的打罵,老師的打罵,雖然小時候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如今的我們回憶起來,卻是滿滿的幸福感。反觀后面的孩子,他們小時候沒有吃過苦,長大后吃不了苦,做事會遇到更多的阻礙,反而會責備父母沒有在小時候讓他吃點苦。我們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很多民族是是不是勤勞勇敢的。比如說非洲,為什么貧窮,是和民族文化有關系的。如果讓中國人搬遷到非洲,依然會富有,這是民族文化決定的。
豆豆媽:
所謂的家道家風,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說早起,做家務。智慧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勞動中產(chǎn)生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機器的發(fā)明者一定是參與勞動的,才能發(fā)明出機器來。經(jīng)典就是古人走過經(jīng)歷過的經(jīng)驗。首先,必須早起,早起象征著勤勞,象征著智慧;其次,必須勞動,智慧都是從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很多發(fā)明,其實就是因為他參與了勞動,并且對此非常熟悉,才能發(fā)明出來。最后,必須學習經(jīng)典。經(jīng)典是古代圣賢通過自己所經(jīng)歷的,所學的,所悟的結合在一起,是智慧的結晶。智慧從經(jīng)典中來,經(jīng)典就是古人走過經(jīng)歷過的經(jīng)驗,所以讀經(jīng)典是必須的。
豆豆媽:
請購教材只是打開四合院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我們就可以進入四合院,四合院里面應有盡有,好比學習《易經(jīng)》,就是打開智慧的鑰匙;學習《黃帝內經(jīng)》,就是打開健康的鑰匙,學習《孫子兵法》,就是打開智謀的鑰匙,等等。關鍵還是在于這把鑰匙。父母少言傳多身教,建立起自己的家風家道。想擁有智慧、健康、和好的為人處事等首先要拿到四合院的鑰匙走進來系統(tǒng)學習經(jīng)典?;ǜ邇r學英語,卻想免費學經(jīng)典,這已經(jīng)是本末倒置了。走到哪里都要知道自己是誰,要學習好自己的文化,只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去學習別人的文化。
豆豆媽:
今天子棟老師實用精彩的【親子之道】課程就轉播到此,有進去頻道現(xiàn)場聽課的家人們都受益匪淺!接下來是場記易工家人們的【暢所欲言】分享學習收獲。家人們盡量進去頻道現(xiàn)場聽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