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天生有種拒絕波瀾壯闊的堅決。《丈夫得了抑郁癥》就是這樣一部以坦誠打動觀眾的電影。
《丈夫得了抑郁癥》是由日本朝日電視臺、東映映畫聯合制作,東映映畫發行的愛情影片。該片根據細川貂貂根據和丈夫望月昭真實經歷撰寫的同名漫畫改編,講述妻子在照顧患有抑郁癥的丈夫期間發生的生活瑣事。
相較于描述妻子在干男抑郁后如何幫助丈夫走出泥潭,我更想透過這部電影來聊聊抑郁癥。
婚后五年,在某網絡公司上班的高野干男和毫不賣座的漫畫家妻子小晴過著平靜的生活。干男為人纖細,一絲不茍,習慣每天早上做便當,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當的奶酪和領帶。但是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干男看似平靜的內心漸漸失衡,他甚至一度企圖自殺,經問診才發現自己已經患了抑郁癥。
從醫生對高也干男的診斷我們可以看出: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是兩回事,人難免會陷入抑郁情緒,兩者間相差甚遠。
小晴在得知干男得了抑郁癥之后主動了解抑郁癥,并回想起丈夫近日來的種種不適表現:沒有胃口、背痛、性欲減退、情緒持續低落…
由此,我們來看抑郁發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涂了一層糨糊一樣”。
3.意志活動減退: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回避社交。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
4.認知功能損害: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5.軀體癥狀: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
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沒有碎掉就是其價值所在。小晴意識到自己必須幫助丈夫走出抑郁,她以離婚為要挾,要求干男辭職好好調養身體。
在藥物的治療和小晴的幫助下,干男的情緒漸漸好轉,但情緒好轉后的病情反復時時折磨著干男。
干男的哥哥來看望干男,說“男人啊,就是一家的頂梁柱,所以再怎么辛苦,一想到為了家人,就會努力的…”
對于很多抑郁癥患者來說,他們會產生強烈的無價值感,認為自己面對現實無力前行,自己一無是處。
干男哥哥的話對有抑郁癥的干男來說是非常非常嚴重的壓力。壓力產生的焦慮和沮喪加重了干男的自我否定。
“如果痛苦的話,那就不要努力了”
我被這晴子的這句話戳中了淚點。所有的人都對患者說你要努力哦,你要堅強哦,你要加油讓自己變好哦。但是對于深陷抑郁泥潭的人來說,再努力,可能就要死了。
小晴的工作逐漸走上軌道,而兩人的矛盾在這時候出現了。小晴對丈夫的要求表現出了不耐煩,這深深的刺痛了干男那根脆弱的神經,干男躲進浴室里,嘗試自殺。
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有人抑郁到自殺?
對很多嚴重的抑郁癥患者來說,活著比死要艱難。
作家李蘭妮在《1個抑郁癥患者的精神檔案:曠野無人》中描述到:
“我看到頭在一旁飄浮,四肢像被斬首的青蛙發蔫,身子是空的,腦漿——鮮血——額頭那一塊皮——兩個眼珠子……浮在空中飄,各飄各的。過去我看不懂畢加索的畫,現在我就是畢加索的一幅畫。”
“我一只手扒著摩天大樓的天臺邊沿,全身懸空,眼看就要掉下去了。我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何時能爬上天臺。我只有三個指頭支撐全身重量。很想很想放手啊。”
干男是幸運的,在妻子的陪伴下,他逐漸走出了抑郁的深淵。
《丈夫得了抑郁癥》中把抑郁比作性靈上的感冒,而我更認同把抑郁癥比作心靈上的癌癥這種說法。這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病,但比很多看得見傷口的病更痛苦。
全世界,心理疾病已成為第四大疾病,全球約4億人患抑郁癥。在我國,抑郁癥患者占總人口的4%至8%,約9000萬人;因患抑郁癥而導致自殺的人數為80萬人,遠遠超過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15萬人,每2分鐘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
在中國,大約9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并及時就醫。
心靈上的癌癥帶來的死亡每天都在發生 , ?但是大家都視而不見。對抑郁的誤解讓“ 疾病成為了一種隱喻、一種丑陋 , 一種道德缺陷 ”。
正如劇中所說
晴云交替,就如人生悲喜。
再黑的夜,都會迎來黎明。
希望抑郁癥的黎明能早日到來。
注:文中關于抑郁癥的描述大多來自個人經歷和網頁資料,不具備任何專業性與指引性。如有需求,請到當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