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日孚曰:“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何如?”先生曰:“夫我則不暇。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須能盡人之性,然后能盡物之性?!?/u>
此段,我贊同先生說,但也贊同朱子之說。
萬物皆有靈性,在我們突然看到一朵美麗的花,一片驚艷的風(fēng)景,我們會張大嘴,意識暫時中斷,內(nèi)心為這巨大的美震撼,人此時該一下加入了未發(fā)之中吧。
有時大自然會讓我們突然明白人生的道理。自己曾在一片美麗的荷塘邊,大荷葉一片片,滾動著露珠,心曠神怡之際,一朵小荷葉進(jìn)入眼簾,小小的,卷曲在一起,那時的自己也是拘謹(jǐn)?shù)模c話不敢說,有想法不敢表達(dá),那時對自己是絕望的,以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了。看到這朵小荷葉,我突然明白緊縮著自己也是長大的一個階段,放眼荷塘,小荷葉卷曲成一條棍,大點的對卷著,再大點,是半開合攏的,直到完全綻放,人生也是如此不斷成長舒展的吧,我站在荷塘邊,怔怔的半小時,內(nèi)心激動喜悅。
這就是一草一木里的理吧。先生一心內(nèi)求,我亦贊成,但自然也是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瞬間與天理想通,兩者還是并行吧。
?
?
?
?
?
“專涵養(yǎng)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日見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
這是外求與內(nèi)求的區(qū)別吧,當(dāng)我們專注于天理,便會看到自己越來越大的私欲,看到才會改正,改正才會成長;但我們外求事理,知道的越多,感覺自己越有成就,人離天理良知就越遠(yuǎn),對人生越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