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岳老師的公眾號有一個固定內容,叫“下周很重要”,每個周末,捋一捋下周比較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粉絲會在文章留言,認認真真地寫下自己下一周的計劃。
連著看了幾周之后,我決定行動了。結合著我在另一個公眾號里學來的辦法(輝哥奇譚一百天一百篇原創文章著實讓我看到時間和行動的價值),我想我也該捋一捋我下周重要的事了。
有我要做的事,有我想做的事,如果細細整理下來,連搞個衛生,寄個快遞,似乎也要被我寫上日程了。這時候就需要對它們有個劃分了,說到這里就用到了我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學來的有一個東西——時間的四象限了: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對所有的事有個輕重緩急之分。
重要不緊急的,多屬于我的人生原則性東西,包括閱讀、學習、運動、相處、感受,一些飽含著人生美好體驗的事情;
重要緊急的,自然就是我的工作,保證我衣食住行的“飯碗”了。怎么讓客戶滿意,怎么讓老板賺錢,怎么讓自己成長,怎么讓工資翻番,這些都是我白天至少8個小時里要考慮的問題。
不重要但緊急的事,交房租、考駕照、搶購都東西,那些有著時間限制的,大多是這一類,因為要趕上時間、節省時間、浪費時間而做的事情。
不重要不緊急的事,也很多,倒垃圾、洗衣服、剪一剪指甲、鋪一鋪床鋪,一些瑣碎的卻總能占用時間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有可無。
為了過得輕松點,我總是先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所以總是要趕不重要但緊急的事,還要加班做重要緊急的事,心里卻一直惦記著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糾結的人生莫過于此。
楊絳先生告誡年輕人表想的多,做得少,所以“做”才是萬病的良藥。
事情可以分出輕重緩急,但是心態卻要一視同仁————一次只做一件事,但是你可以對自己提出時間上的要求、效果上的要求、質量上的要求、價值上的要求等等等等。
就好比你跟盆友出來小聚吃個火鍋來敘舊,如果你和朋友寒暄的同時,手里還忙著涮肉,心里卻惦記著明早的晨會,這無疑是一個失敗的時刻:你感受不到和友人之間的情感投入,品嘗不出那羊肉的鮮嫩,當然,更不肯可能坐到電腦跟前準備發言內容。這都是你的事,如果都是你要做的事,如果你選擇了做,即使分了輕重緩急,也請把心放在此刻。
“求其放心而已”蹦出這句話完全事受了樊登讀書會樊登老師的影響,是因為我發現我已經好久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了。
我刷牙的時候我想能不能把今天要做的事兒在腦海里做個清單;我吃早飯的時候刷著微博想趕緊看看最新的資訊;我騎車的時候戴著耳機一定要有聲音;我走路的時候也要不時地摁亮手機看一下有沒有消息及時它開著各種提醒我肯定不會錯過————是的,我已經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這是多么可怕呀!
如果我事心安理得得,那倒不會有什么負擔,但當我意識到這是一種“過了頭”的表現的時候,焦慮就來了。
所以,我的下周很重要,就是做好手邊的這件事,一次只做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