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活得好,如果從某個角度來說,首先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然后,才是精神生活。然而,這個基礎因人而異,而有的人永遠是無法滿足的,那么,精神的不富裕,也導致了物質永遠的“匱乏”。
精神和物質,有人更注重物質,有人更注重精神。
在我看來,首先,是做自己。能夠做自己的人,必然是坦誠接納自己的人。我固然有很多缺點,但是人無完人,我也有很多優點啊。而且,我也不怕別人知道我的這些缺點。別人對我的偏見,或者社會的主流看法,并不能左右我的信念。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然而在這匆忙的時代,欲望太多,功利心太多,只有耐心是太少。
我們羨慕“匠人精神”所造就的物品的質量,然而卻不知道,“匠人精神”是能夠安心,不慌不忙地琢磨,它和功成名就無關。它外在的表現是專注,而它的內在,更是一種篤定,一種不被外界左右的獨立,能夠超越物質以及他人的成見。
在現在這個社會,如果我們長期做一件事情,是和利益無關的,比如,我是一個不富有的人,但是我喜歡畫畫,估計有人就會覺得我玩物喪志。畫畫,要么一定要畫出一點他人認可的東西,或者作者冠上個“畫家”的稱號,才是正當的;要么,就是有錢人的附加標簽。
最近看奧運,看到體操隊的小姑娘們,真是很拼很辛苦(其實中國的運動員們都是很拼,很辛苦)。這些小姑娘,單薄的肩膀,承載著多么沉重的負擔。當然,她們如果內心不強大也走不到這個地方。而當我看到美國隊的姑娘,做自由體操時那自信和燦爛的笑容,我真的覺得美國姑娘體現的是一種快樂的體育。其實,任何事情,不應當是要歡喜地去做的嗎?
功利的社會,追求“多快好省”,特別是“多快好”。然而,我們更需要不同存在的形態。你喜歡位高權重,我可以喜歡安貧樂道。可惜,如果中國的現在,如果你選擇小眾的道路,那么好多“關心”你的人便會覺得你不正常,都會來勸你。而,除非你有非常堅定的主見,你才不會被他人的這些“關心”、“勸說”左右。
可是,需要問問自己,是否開心。如果真心喜歡某件事情,或者某件東西,為了它,其他的都是不重要的,及時最后得不到或者失敗了,我也可以承受,那么便去做就是了。只有這樣,才不后悔、不遺憾。
當然,權衡一切之后,我們所選擇便是最好的了,不會有更好的選擇。當時你選擇A,必有選擇A的道理。即使最后A不如你所愿,也不必懊惱。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活得更安心,也可以少了很多懊惱和悲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