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已許久沒聯系的前同事找我聊天,頗為驚訝的我問她怎么還想起我這號人。她只是笑笑說,想問下你最近過得咋樣了。然后便隨便聊了幾句,后來順便找我要了一份資料。雖然覺得可能這才是她主要找我的目的吧,但還是不想去想太多。
順便問了她近況后,得知她又升職加薪了。在我恭喜之余順便表達對她的羨慕之情,她卻淡淡地說,有什么好恭喜的啊,每天忙成狗。天天睡不好覺,每次站在小區的12樓時,都好幾次想從這里跳下去,一了百了。
嚇死我這個羨慕者了啊,我說怎么可能,你那么有主見,又有很明確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夠有勇氣去追逐。所以現在干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拿著比之前翻了幾倍的工資,算是實現了你的小目標了吧!
她立馬否定我的說法,認為我描述的人肯定不是她。現在的她一團糟,總會有一種抑郁感時不時地跳出來,跟自己說不如從這里跳下去吧!天天想自殺,覺得活著多無趣啊,為什么要這么累呢?
2.
野心果然是越來越膨脹的,當得到了之前想要的東西后,便發現已經滿足不了自己了。或許說,當自己達到一個新的層級后,受周邊事物的影響,覺得應該去追求更高的目標。追著趕著時,又覺得很疲憊。覺得自己為什么要這么累呢?但是又無法全身而退。我勸她說,你現在已經很厲害了,還那么年輕,不要天天熬夜,用健康去換金錢,太不劃算了。當你覺得自己混得很差勁的時候,想想還有我們這些無名小卒給你墊底呢?
感覺自己像在勸她知足常樂,自己是這樣的人,就試圖讓別人也過上這樣的生活。好像有點不厚道。不過她說如果想想你,還不如說想想敘利亞難民呢!好吧,我竟無言以對。只能說自己沒有到那個層級,還不知道產生這種焦慮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不過我覺得多半是因為這個浮躁的社會吧。節奏越來越快,總擔心自己會跟不上步伐。忙著趕路,卻忘記了回頭看看自己的初心。
當然,我并不是建議她不要當一個事業心強的人,不是說讓她也和自己一樣,追求安逸即可。只是覺得她在忙工作的時候,別忘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3.
于是,我便建議她抽時間去健身,多運動一下出出汗,花點時間與自己的身體談場戀愛。睡眠不好,我讓她嘗試練一下瑜伽和冥想,并推薦了一款改善睡眠質量的軟件給她。希望能緩解一下她的焦慮。
在這個人人焦慮的時代,自己也嘗試著做出適應。最近參加了一個領讀營,讀的都是名師大家們的作品。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已經很難靜下心來認真看書了。尤其是五四運動時期的魯迅,胡適,林語堂這些大師們的作品,白話文夾雜著文言文。讀起來特別費勁,尤其是被各種微信號通俗易懂的文章洗刷過的大腦,感覺都像退化到了猿猴狀態。
所以,剛開始讀胡適的作品時,真的很難讀下去。基本都是硬著頭皮把文字看完,但是根本沒有理解他講的是什么。仿佛就像剛識字的小孩,只懂文章里的每個詞語的意思,但是若要串聯成句子,就完全不懂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了。有種像學外語,只懂單詞,放在句子中卻不會變通了一樣。但是自己看的明明是中文啊?
4.
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報名參加了這個領讀營,我想自己是絕對不可能會去看這些大師們的作品。尤其是推薦的《阿誠精選集》一書,雖然是短篇小說,但是看了接近半個月,才看到一半。有些是根本看不懂,看到一半就沒有繼續看下去的欲望了;有些則是看得云里霧里,好像懂了那么一點意思,但是因為沒說明,又不確定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但是既然參加了,就不能浪費錢。第一遍看不懂,看第二遍,還是沒懂。就只能等領讀者幫忙帶著剖析了,等分解完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很多東西靠自己一個人來看的話,只能看到表面,沒有深入去了解。而且,發現讀一篇文章,要了解后面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而自己則懶得去了解,直接上來就試讀經典作品。所以,就會產生誤會,覺得他那樣寫簡直太不可理喻了。這算什么大師啊?經領讀者一分析,才發現嚴重誤會人家了啊!只能怪自己太無知了。
我想,這也許就是自己為什么看了這么多書,但卻依然沒學到什么知識的原因吧。
突然想起,剛畢業在一家公司實習時,有個主管給我們培訓時說到,人有兩大悲哀,一是畢業后就不再學習,二是結婚后就不再戀愛。我希望你們不要成為這么悲哀的人。當時的自己覺得簡直是扯淡,但是現在想想扯淡的是自己。畢業后覺得學習就離自己遠去了,現在都仿佛已經喪失了閱讀的功能。
有點懷念小學時代,讀一篇文章時,老師提個問題,帶著問題去閱讀。讀完幫我們劃重點,將好詞好句拿出來分析。現在的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小時候,只是看的文章沒有帶拼音標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