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讀《論語》,突然發現,孔圣人的微言大義泰半我都已熟稔于心。這都要歸功于之前讀了好幾遍的《射雕英雄傳》,學通了郭靖說話行事的方式,《論語》之精神便算掌握了至少80%了,金庸真是博學!
從一個質樸的農家少年成長為民族英雄,在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內因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郭靖身上最大的閃光點是什么?儒家修身的核心精神:敬。這個“敬”是指敬畏之意,君子戒慎恐懼。你看他說話做事無不謹慎而恭敬,大事小事絲毫不敢怠慢。他天分雖然不高卻極少出錯,每一次進步都很扎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君子之德,以天地的運行規律為法則,純而不已,至誠無息。你看那江河,何時停息過?日月星辰的變換,一直以來都一個樣,所以儒家的修身功夫,最講究一個日日不斷,每天都要學習,每天都要進步,決不能因事而偏廢。說定了每天讀50頁書,決不能哪天因為有事就放棄,也不能今天興致高,讀100頁,明天不開心就不讀。這種簡單到了極致的“一以貫之”的思想,郭靖兢兢業業落實了一輩子。洪七公要教他別的功夫他都不學,貪多嚼不爛,降龍十八掌,就簡簡單單十八招,他反復練了一輩子,終于練成了第一。
道理誰都懂,關鍵在落實,簡單的小事做一輩子成就也不小了。我們總嫌自己成就有限,那是因為我們不甘于將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
這個日日不斷,是儒家半個圣人曾國藩提出來的。曾國藩可說是郭靖的原型了,天資不及中人,卻立德又立功,不僅當世聲名卓著,更成為后世學習的楷模,死后謚號“文正”,這可是文臣謚號的最高品級,是皇帝對他品德及功績的極大肯定。曾國藩成功之道在于不走捷徑,真正的大事業都是肯花笨功夫的人做下的,郭靖也如此,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種“大巧”,可以用一位日本學者提出的詞來解釋:鈍感力。說得很形象,郭靖就是這種鈍感力強的人,在困難面前心志不動搖,幾乎不受外界影響,一門心思干自己的事,雖然智商低,但逆商高,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成功的道理,跑得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要誤入歧途,重新返工,楊康是聰明,但他方向反了,人生是沒有返工機會的。
智商低也不要緊,牢牢把握住那個“敬”字,便萬事大吉。把這個“敬”字貫穿到日常學用之中,不斷精進。孔子就曾數次夸獎他的大弟子顏回,夸他十分注重對自身的修煉打磨,做到了“不貳過”。相同的錯誤不犯兩遍,這樣用不了多久不就沒有錯誤了嗎,這就是把“敬”字的精髓抓住了。郭靖人確實不機靈,但他的能力是反復在事上磨練出來的,從初出江湖時話都講不明白,到最后成長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學到了就要落實掉,改掉了就千萬不再犯。正是如此將“敬”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才能做到“不貳過”。人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蠢還不學習。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的品行學養,通過日日不斷的學、修、練,不斷提升,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哪怕他天資不高,但是通過后天的不懈努力,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小人就不同了,可能他天資聰慧,但不學習不進步,水往低處流,只能越來越差。兩個起步相同的人,一個“上達”,一個“下達”,幾年過后,人與人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說到曾國藩講的“日日不斷”,又可引出儒家一條重要概念:立。《論語》中講:三十而立。進而引申出我們常用的成語“而立之年”。我們多數人的解讀是這個年齡該成家立業,經濟基礎要獨立,實則不然。古人十五六歲結婚生子是很普遍的,怎么可能三十歲才經濟獨立呢? “三十而立” 的立,指的是立志向,十五而志于學,到了三十歲,這個志向還能立得住,還沒有變,并且要當做一生的事業來做,這樣才叫立志。郭靖少年時就崇敬民族英雄,他讀到岳飛的詩詞便心潮澎湃,讀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便心生敬仰,恨不得早生幾十年去認識認識這位英雄,讀到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更是要努力記下來。他年紀輕輕就立下志向要做英雄,并且終生踐行,襄陽城破,殺身成仁,頗有孔子弟子子路的遺風。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韓愈也說:“圣人無常師。”郭靖的老師同樣很多,從貓三狗四的江南七怪,到無所不通的黃藥師,甚至老毒物歐陽鋒,他都在他們身上汲取營養,反思總結,正真做到了“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家的優長,你學來;缺點,你反思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進步怎能不快?
《神雕》中的一個女配角陸無雙給郭靖下過評語,稱他作“忠厚長者”。這四個字信息量很大,厚道的本質是仁,孔子“仁”的精神就是“忠恕之道”,這也是俠義精神的內在。“忠恕之道”就是我們常講的將心比心,孔子的原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講的是“恕”,“忠”就是反過來,自己想要的,也要給別人創造條件讓別人也得到。不光郭靖,任何人的菩薩心腸也好,路見不平也好,究其本質,都是這個“忠恕之道”。看見惡霸欺壓百姓,先問問自己愿意被欺負嗎,不愿意的話就要管一管;自己經濟比較寬裕,衣食無憂,想想饑民困頓不堪,把自己的錢財散掉周濟災民,這都是將心比心。忠厚之人,說話做事方方面面都透著厚道,絕不是狹隘的婦人之仁。所以郭靖對于民族敵人絕不心慈手軟。
最后,再來說說關于信守承諾的事。
郭靖與黃蓉兩情相悅,但他早和華箏公主有婚約在先,雖然所有讀者都認為那種婚約不應履行,但答應了的事情,最后卻反悔,這難道不是他德行上的污點嗎?這又該怎樣解釋呢?孟子說:“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這說明真正有見識的人是不會用條條框框來拘束自己的,答應的事情又能怎樣?萬一它一開始就是錯的呢?難道還要堅持下去嗎?真正的君子忠于道義,忠于良知,內心有堅守的東西,非常時期會權衡利弊,合理取舍,絕不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在十二三歲那樣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肆意成長發育的年齡,這種價值取向極正的書給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現在想想看,那相當于給我定了一個框架,決定了我今后性格的發展。它讓當時小小年齡的我似懂非懂地了解到了關于“人生價值追求”的問題,以及諸如“忠孝”、“堅持”、“剛毅”這樣在學校思想政治課上永遠都學不到的品格。可以這樣講,《射雕》是在我人生中產生積極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最恰當的時間,讀了最恰當的書。